摘要:由韩国胃癌协会主办的2025年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 2025)于9月25日至2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在大会上,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Bas Wijnhoven教授发表了题为“胃食管交界部(GEJ)癌的多模式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分享了GEJ癌在外科
由韩国胃癌协会主办的2025年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 2025)于9月25日至2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在大会上,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Bas Wijnhoven教授发表了题为“胃食管交界部(GEJ)癌的多模式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分享了GEJ癌在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治疗及国际共识建立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南和思考。
胃食管交界部癌国际共识的建立
胃食管交界部癌作为一类特殊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生物学行为复杂,治疗上存在诸多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在EGJ癌的治疗上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包括医疗保健系统、报销政策、国家之间的治疗可及性差异以及搜索策略、证据解释等方法学差异。此外,业内领袖的强烈观点和本土试验的重要性也导致了指南的不一致性。然而,这种不一致性也促进了创新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发展。因此,临床医生需理解差异并开展国际之间的对比研究。
Bas Wijnhoven教授对比了西方和荷兰(Erasmus MC)对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多模式治疗策略,包括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与争议,特别是ESOPEC研究引发的对FLOT与CROSS方案的争议,以及荷兰对于完全性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TNT)的探索。这些讨论为GEJ癌的多模式治疗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策略。为解决GEJ癌治疗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国际专家小组正在努力建立全球共识。2023年,来自15个国家的49名专家参与了IGCC国际共识制定,旨在为EGJ肿瘤建立全球共识,涵盖手术、国际共识、内镜和化疗等方面(图1)。
图1. EGJ肿瘤国际共识的建立
GEJ腺癌的分类与定义
首先,Bas Wijnhoven教授讨论了GEJ肿瘤的分类与定义,特别是提出了“胃食管交界区”(GOJZ)的概念。GOJZ被定义为GOJ上下各1 cm的区域,其内发生的腺癌被提议命名为“GOJZ腺癌”。由于GOJZ腺癌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会议提出了对其命名的建议,即“GOJZ腺癌”,以区别于传统上根据解剖位置的命名方式。
由于EGJ腺癌独特且复杂的解剖结构,且涉及胸外科和胃癌外科专业,为更精准地制定外科治疗方案,对EGJ腺癌的分型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学者Nishi等将EGJ上下2 cm以内区域的癌进行分型,即“Nishi分型”(图2)。该分型将EGJ癌分为主要位于食管侧的E型、偏于食管侧的EG型、跨越食管和胃的E=G型、偏于胃侧的GE型和主要位于胃侧的G型。德国学者Siewert等提出的“Siewert分型”,将肿瘤中心位于EGJ上下5 cm范围内的腺癌分为3种亚型:Siewert Ⅰ型,肿瘤中心位于EGJ近端1~5 cm范围内;Siewert Ⅱ型,肿瘤中心位于EGJ近端1 cm至远端2 cm范围内;Siewert Ⅲ型,肿瘤中心位于EGJ远端2~5 cm范围内。目前Siewert分型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并应用,它对指导EGJ腺癌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图2. EGJ腺癌的分型
GEJ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GOJZ腺癌的手术原则包括:1、完全肿瘤切除(RO);2、充分(纵隔/腹腔)淋巴结清扫术;3、避免不必要的正常组织切除;3、安全手术(重建)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率;4、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小。
GEJ癌的手术入路选择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焦点。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经胸食管切除术(Oesophagectomy)和经腹胃切除术(Gastrectomy)。有多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两者在GOJZ腺癌中应用发现,两者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指出,对于cT2~4期无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证据的EGJ癌(Nishi分型)患者而言,食管受累长度<2 cm,特别是<1 cm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低,适合经腹食管膈肌裂孔入路;而食管受累长度2~4 cm时,No.110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但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低,可考虑经腹或经胸入路手术;但当食管受累长度超过4 cm时,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均增高,适合经右胸入路(图3)。
图3. 日本胃癌指南推荐的GEJ癌手术入路选择
2023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建议,GEJ癌可根据Siewert分类和Nishi分类定义的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经胸食管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侵犯食管较深的患者,可彻底清除纵隔淋巴结;而经腹胃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主要位于胃部的患者,手术创伤较小。
淋巴结清扫范围也是影响GEJ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Bas Wijnhoven教授强调了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重要性。对于Siewert Ⅱ型肿瘤,建议清扫下纵隔和腹部第4、5、6站淋巴结;而对于Nishi型肿瘤,建议主要清扫胃周淋巴结,第1、2站淋巴结清扫意义有限。
GEJ腺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进展
围手术期化疗和放化疗在GEJ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FLOT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已成为西方国家围手术期化疗的标准方案。相比之下,CROSS方案(卡铂、紫杉醇联合放疗)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出不同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
ESOPEC研究是一项比较FLOT与CROSS方案在GEJ癌中疗效的Ⅲ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FLOT方案在3年总生存率上优于CROSS方案(57.4% vs. 50.7%),中位生存期也显著延长(66个月 vs. 37个月)(图4)。
图4. ESOPEC研究疗效数据
然而,CROSS组存在放疗质量不佳的问题,包括放疗方法过时、心脏剂量高及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解读。Real-world数据显示,化疗完成率对GEJ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CROSS方案中,化疗未完成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CR,15% vs. 21%)和5年总生存率(5-yr OS, 31% vs. 42%)均显著低于化疗完成的患者。因此,提高化疗完成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Bas Wijnhoven教授在报告的最后进行了总结:(1)GEJ腺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正在发展中,期待未来能够在全球达成一定的共识;(2)GEJ腺癌的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术中发现能够直接指导最佳手术方法,包括手术通路的选择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3)食管切除术和胃切除术都是有效的选择,两者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然而临床中要准备好调整策略;(4)患者相关因素和外科医生的经验/熟练度不能被忽视,并且对于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