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4日中午,北京八达岭长城好汉坡附近,一名身穿粉色上衣的女子,正拿着某种尖锐工具,在古老的城墙上一笔一划地刻着字。
2025年10月24日中午,北京八达岭长城好汉坡附近,一名身穿粉色上衣的女子,正拿着某种尖锐工具,在古老的城墙上一笔一划地刻着字。
旁边有游客看不下去,上前劝阻:
“别刻了,这是文物,不能破坏。”
可对方头也不抬,继续我行我素。
这一幕被拍下后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引发大量网友愤怒和讨论。
次日,八达岭派出所证实:刻字行为属实,已正式立案调查。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就在十几天前,10月3日,一对年轻情侣在司马台长城烽火台墙体上刻下名字和爱心图案,同样是在他人劝阻无效后被举报,最终被密云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并罚款。
再往前看,2025年5月,两名上海游客在八达岭南六楼墙面刻字,被处以5日拘留、200元罚款,并列入景区“黑名单”。
6月,一名山东男子用钥匙在北七至北八段城墙刻下自己名字,同样被刑拘、罚款、拉黑。
为什么总有人在长城上刻字?
为什么劝不住?
法律明明写得清清楚楚,景区警示也随处可见,为什么还有人敢顶风作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清楚:
长城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长城就是一道墙,是旅游打卡地,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背景板。
但其实,八达岭、司马台这些段落,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它们不是普通的砖石堆砌,而是明代留下来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民族几百年风雨沧桑的活化石。
每一块砖、每一道缝,都承载着历史信息,一旦被人为破坏,就再也无法复原。
文物专家说得直白:划痕一旦留下,就是永久性损伤。
不是刷层漆、抹点灰就能掩盖的。
有些刻痕深达几毫米,直接破坏了墙体结构,修复起来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也极高。
而这些费用,按法律规定,本该由破坏者承担,可惜现实中,真正追偿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那法律到底管不管用?
管用,但需要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5至10日拘留,并处200至500元罚款。
而《长城保护条例》更明确规定:禁止在长城上刻划、涂污。
一旦造成严重后果,个人可被罚款1万至5万元;
若构成犯罪,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听起来处罚不轻,但问题在于“情节认定”。
很多游客刻字,往往只刻几个字,比如“牛爱花到此一游”,据网友爆料,本次八达岭事件中所刻内容正是如此,看起来“没多大事”。
执法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能按“情节较重”处理,给予5日拘留加200元罚款,这在很多人看来,代价太低,震慑力不足。
更关键的是,执法存在滞后性。刻字行为往往发生在游客密集、地形复杂的长城段落,安保人员虽有巡逻,但难以全覆盖。
等发现时,人可能已经离开景区,甚至离开北京。
像5月那起上海游客事件,还得靠北京与上海警方跨省协作才能完成处罚。
效率再高,也比不上破坏行为发生的瞬间。
那景区做了什么?
其实,八达岭长城近年来在管理上已经下了很大功夫。安检口、检票口、索道口都设有警示牌,广播循环播放“禁止刻划”提醒,电子屏滚动曝光过往违法者姓名和处罚结果。
2020年,延庆区还出台了《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明确将违规游客列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不仅八达岭拒入,连延庆区其他12家等级景区也一并限制购票。
此外,景区还增加了近60名安保人员,强化网格化巡查,并引入科技手段辅助监控。
工作人员坦言,像好汉坡这种陡峭区域,即便安排两人来回巡岗,也难免有视线盲区。
毕竟,长城绵延数公里,游客动辄数万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挡不住某些人“非要留个名”的执念。
为什么非要刻字?心理上怎么想的?
有人说,这是“到此一游”文化作祟。从古代文人题壁,到现代游客刻名,似乎总有人觉得,只有留下痕迹,才算“真正来过”。
但古人题壁多在允许之处,且多为诗词书法,与今日用钥匙、石子、发簪硬生生刮出名字,性质完全不同。
也有人说,是缺乏敬畏心。
在他们眼里,长城只是景点,不是文物;
刻几个字,无伤大雅。
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是最危险的。
因为一旦失去对历史、对公共财产的基本尊重,破坏行为就会变得理所当然。
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这么多人,哪轮得到我被抓?
就算被抓,罚点钱、拘几天,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种“低成本高收益”,在他们看来,“留名”就是收益的算计,让法律的威慑力打了折扣。
那怎么办?
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长城被一点点刻坏?
当然不是。除了加强执法和管理,更根本的,是改变观念。
文明旅游不是口号,而是每个游客的基本素养。你站在长城上,脚下踩的不是普通台阶,而是六百年前工匠一砖一瓦垒起来的防线;
你伸手触摸的不是冷冰冰的墙,而是无数戍边将士守望过的山河。
这份厚重,值得我们用行动去尊重,而不是用刻刀去亵渎。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出来。
这次事件中,那位上前劝阻的游客,虽然没成功,但她的行为本身就值得点赞。
网友的愤怒、媒体的关注、警方的迅速立案,都说明社会共识正在形成:
破坏文物,人人可举报,人人应谴责。
技术也在帮忙。
北京正在审议《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提出要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测预警。
未来,或许通过AI识别、无人机巡查、智能摄像头联动,能更快发现并制止不文明行为。
但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每个人的自觉。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花几千块飞到埃及,会在金字塔上刻“张三到此一游”吗?
大概率不会。
因为你知道那是人类共同遗产,破坏它等于丢全世界的脸。
那为什么到了自家的长城,反而觉得“无所谓”?
长城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某个时代的。它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今天多一分爱护,后人就能多一分看见真实历史的机会。
回到这次事件。
警方已立案,景区将涉事游客纳入黑名单,后续处罚结果很快会公布。
但比起惩罚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千万人警醒:别再刻了。
你的名字,不该留在城墙上,而该留在文明的行列里。
最后说一句大实话:
真想“留名”,拍照发朋友圈不香吗?
非要拿法律和良心去赌那几秒钟的“存在感”?
长城无言,但它记得每一刀刻痕。
而我们,该对得起这份沉默的厚重。
来源:聚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