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年回老家,听到邻居大爷蹲在墙根叹气:“儿子三年没回来过年了,这地荒着可惜啊...”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每个农村人的心里。如今村里一栋栋新楼房立着,可住的人却越来越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过年回老家,听到邻居大爷蹲在墙根叹气:“儿子三年没回来过年了,这地荒着可惜啊...”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每个农村人的心里。如今村里一栋栋新楼房立着,可住的人却越来越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全是土坯房,下雨天屋里摆满接水的盆盆罐罐。那时候全村人一起出工,挣的都是“工分”,年底分红能有百来块就算大户了。我娘常说:“咱农民这辈子,能把肚皮填饱就不错了。”那时候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简直比现在开宝马还威风!
收入翻十倍,农民真的富了吗?
数据显示,农村人均收入从二十年前的两三千涨到了现在的两万多。可这数字背后藏着多少辛酸?隔壁王叔掰着指头算账:“种一亩小麦,种子化肥就要400,收割100,卖粮收入800,忙活大半年净赚300块。去工地搬砖一天都能挣200,谁还愿意种地?”
现在回老家,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守在老屋里的老人。村东头的李奶奶,三个儿女都在外地,她每天就坐在门槛上望着村口。家里电视机从早开到晚,她说不是要看节目,就是图个响动。这样的空巢老人,我们村就有二十多个。
假如人民公社还在...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还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会是什么光景?大概率是:人均收入不超过三千,进城打工想都别想,家家户户守着几分薄田,年轻人想搞电商、做直播?门都没有!
有人说南街村不是搞得挺红火?但别忘了,南街村是在市场经济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办食品厂、搞旅游,这些在传统人民公社体制下根本不可能。当年那些社办企业,十个有九个在亏本,最后都撑不下去了。
现在的农村,难处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发愁吃饱饭,现在发愁怎么看病。我们镇卫生院就两个医生,要看管周边七八个村。村民得了急病,得往县里送,光路上就要一个小时。教育资源更是让人心焦——村里小学只剩十几个学生,三个老师要教六个年级。
最让人无奈的是养老问题。赵大爷今年72了,还在种着两亩地。问他为啥不歇着,他苦笑:“不种地吃啥?养老金一个月一百多块,买药都不够。”他的儿子在深圳送外卖,一年到头就春节回来几天。
出路在哪里?
现在农村年轻人早想明白了:光靠种地真的不行。我们村的90后,有的做短视频带货,把家乡特产卖到全国;有的学手艺,在县城开了装修公司。这些在人民公社时期,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要说完全抛弃土地也不现实。村里有几个年轻人搞起了生态农场,种有机蔬菜,养土鸡,通过直播带货,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强。关键是,他们把老人都雇来帮忙,既解决了土地荒废问题,又让老人有了收入。
写在最后
每次回农村,都能感受到那种既充满希望又带着无奈的氛围。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可路上走的都是老人;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可很多房间整年空着。
历史不可能倒退,人民公社那套早就被证明行不通。现在的农村问题,要靠更开放的政策、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来解决。要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留得住年轻人的地方。
你们那里的农村变成什么样了?家里的老人过得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或许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能找到更多解决农村问题的新思路。
来源:花丛中留下美好回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