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为席,倾听丰收的回响——包头“新闻发布故事汇”的田野新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7:15 1

摘要:秋日的固阳,天高云淡,沃野流金。在金山镇二社村的黄芪种植基地里,没有惯常的发布台和闪光灯,取而代之的,是刚刚从泥土中翻出的、带着清新药香的黄芪和一群围拢在田埂上的特殊访客。一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新闻发布故事汇”正在这里进行,丰收的喜悦与务实创新的政风,共同

10月24日,新闻发布故事汇在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二社村拉开帷幕。

秋日的固阳,天高云淡,沃野流金。在金山镇二社村的黄芪种植基地里,没有惯常的发布台和闪光灯,取而代之的,是刚刚从泥土中翻出的、带着清新药香的黄芪和一群围拢在田埂上的特殊访客。一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新闻发布故事汇”正在这里进行,丰收的喜悦与务实创新的政风,共同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田野牧歌。

“形式特别好,能亲身走到田间地头,看到我们平时采购商品的原材料是怎么生长的、怎么采摘的。”一位参与者的感慨,道出了这场活动的独特魅力。10月24日,“新闻发布故事汇——听,包头改革发展的声音”第二期活动“秋收好‘丰’景”将直播间搬到了丰收一线。这不再是一场单向的信息宣告,而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与对话。人们俯身触摸这片慷慨的土地,聆听它最真实、最鲜活的丰收故事。

带着浓厚“包头印记”的优质农畜产品次第登场,共同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全景图。

故事的主角,首推被誉为“正北黄芪”的固阳瑰宝。“世界黄芪看中国,中国黄芪看固阳”。固阳县农牧局副局长张彩霞站在田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片土地的“金色名片”。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工种植,到今天全力打响“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品牌,这条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清晰而坚定。当地的高度重视,引来了活水;27家精深加工企业的集聚,做大了蛋糕。黄芪不再仅仅是原始的药材,它们被切片、打粉,化身为黄芪茶、口服液,附加值在产业链的延伸中节节攀升。张彩霞的一句“一芪富农”,正是这片土地与人民共同努力后,结出的最甜美的果实。

活动展示了黄河鲤鱼、黑蒜、黄芪、草原羊肉等具有地方特色品类丰富的农副产品。

这片土地上的丰收,远不止于黄芪。这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更像是展示包头特色农牧业的“丰收博览会”。东河区沙尔沁镇的尚全明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海岱蒜”——100%无农药添加、可即食的创新产品,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知道“蒜还能当零食”。内蒙古启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强,则展示了与固阳黄芪企业合作开发的“药食同源”茶饮,让传统药材以更时尚、更健康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与此同时,达茂草原肥美的牛羊肉、九原鱼塘鲜活的黄河大鲤鱼、石拐清香的本地茶饮……这些带着浓厚“包头印记”的优质农畜产品次第登场,共同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全景图。

包头市农牧局副局长崔龙为这一形式由衷点赞。他认为,这种“沾泥土、带露珠”的发布会,与“三农”工作服务基层的初心同频共振。从室内走向室外,从文件走向田野,这不仅是一次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它让政策的宣讲者、城市的记录者们,能真正脚踩泥土,感知农业的温度,倾听农民的心声。通过这种集中展示,各旗县区的特色产业得以有效整合,区域公用品牌被合力打响,最终汇聚成产业兴旺、乡村秀美、农民富裕的生动图景。

这场在黄芪地里召开的发布会,收获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药材,更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紧密的联系,是城市对乡村发展的深度关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铿锵足音。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芬芳,正是包头改革发展故事中最质朴、最动人的底色。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 刘晓婷

新闻编辑:陈春艳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