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皇帝①:秦始皇嬴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13:26 2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的功绩堪称“开天辟地”。公元前221年,他横扫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首次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真正统一。更重要的是,他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模板”:推行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血缘壁垒,将中央

【内容提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的功绩堪称“开天辟地”。公元前221年,他横扫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首次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真正统一。更重要的是,他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模板”:推行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血缘壁垒,将中央集权延伸至地方,彻底改变了“诸侯割据”的隐患;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让不同地域的百姓有了共同的文化符号与经济交流基础,从文化和经济层面巩固了统一;修建万里长城与驰道,前者抵御北方匈奴侵扰,守护了中原农耕文明,后者则打通了全国交通网络,促进了各地物资与人员流通。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秦始皇确立的“大一统”理念与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核心框架,“统一”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提起秦始皇嬴政,历史评价总像“两极分化”——有人称他“千古一帝”,赞他终结乱世;也有人骂他“暴君”,斥他严刑峻法。但无论褒贬,有个事实没人能反驳:他仅用11年就扫平六国,把分裂了500多年的华夏大地拧成一股绳,他定下的规矩、留下的制度,像历史长河里的“定海神针”,哪怕过了两千年,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咱们就盯着四个关键词——大一统、制度奠基、文化整合、工程遗产,结合202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刚公布的考古新发现,好好聊聊这位“始皇帝”到底怎么“改写”中国历史的。

在秦始皇没统一之前,夏商周三代虽说叫“王朝”,但其实更像“松散的部落联盟”:周天子把土地分给亲戚、功臣当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地盘里,货币自己造、文字自己写、度量衡自己定,甚至军队都自己管,一言不合就互相打仗,老百姓常年活在战乱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砸掉这套“诸侯分封”的旧规矩——他要的不是“各管各的”,而是“天下归一人管”的“大一统”。

他把全国划成36个郡,每个郡下面再设县,郡县长官全由朝廷直接任命,不管你是原来的贵族还是普通读书人,干得不好就被撤,再也没有“世袭的封地”。这招看着简单,却从根上掐断了“诸侯叛乱”的火苗,从此“统一”成了中国历史的“默认选项”。202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新展出的一枚秦代竹简,上面清晰记载了秦始皇与丞相李斯的对话,其中一句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翻译成白话就是“天下人老打仗,就是因为有诸侯在搞分裂”,这也直接印证了他坚持“大一统”的初心。

更重要的是,他把“统一”刻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以前齐国人说“我是齐人”,楚国人说“我是楚人”,彼此觉得是“外人”;秦始皇统一后,大家都成了“秦人”,后来慢慢演变成“汉人”“中国人”。哪怕后来中国偶尔分裂(比如三国、五代十国),最后总有英雄站出来重新统一,这背后,正是秦始皇当年埋下的“统一”种子在起作用。

秦始皇最厉害的不是能打仗灭六国,而是他灭了六国后,留下一套“治国方案”,让后来的汉、唐、宋、明、清都照着“抄作业”,这套方案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把所有权力攥在皇帝手里”:中央层面设了三个关键职位——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个职位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就像咱们现在的“省、市、县”三级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的税收、军队全归中央调配,没有皇帝同意,地方官连调兵的权力都没有。2024年,考古专家在秦始皇帝陵西侧清理出一组秦代官署遗址,里面出土了几百片竹简,其中一片详细记录了“郡向中央报收支,县向郡报明细”的流程,连每个县交多少粮食、收多少税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当年中央集权制度“落地运行”的直接证据。

这套制度有多“耐用”?汉朝几乎原样照搬,只是把“郡”改成了“州”;唐朝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三省六部制”,但本质还是“皇帝掌总、部门分工”;就算到了清朝,地方行政还是“省、府、县”三级,跟秦朝的“郡、县”思路一脉相承。可以说,秦始皇给中国封建王朝搭好了“骨架”,后面两千年的皇帝,只是在这个骨架上添点“肉”,根本没跳出他定下的框架。

如果说制度是“硬规矩”,那文化整合就是“软纽带”,秦始皇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三招,把原本“各玩各的”各地百姓,真正拧成了“一家人”。

先说说“书同文”。在秦始皇之前,各国文字差别大到离谱:齐国人写“日”字像个“圆圈加一横”,楚国人写“日”字像个“方框加一点”,官员往其他国家送信,得先找懂对方文字的人翻译,特别麻烦。秦始皇让李斯牵头,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小篆”,规定全国不管是写公文还是记事情,都得用小篆。2024年,秦始皇帝陵新出土的一件彩绘陶俑身上,胸口位置刻着清晰的小篆“咸阳丞印”,而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里耶古城遗址,考古专家也发现了刻着“咸阳丞印”的秦简,两个地方相隔几千里,文字却一模一样,这就是“书同文”真正落地的实证。文字统一了,文化才能传播,思想才能统一,这也是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没断代的国家”的关键原因。

再看“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以前各国马车的轮子间距不一样,齐国的马车轮距宽,楚国的轮距窄,齐国修的路,楚国的马车走上去就会陷进车轮印里;买东西更乱,齐国的“一斤”只有楚国“一斤”的一半重,买一斤米能差出一倍来。秦始皇规定,全国马车的轮距统一为六尺,修路也按这个标准修,不管哪国的马车,在全国都能跑;又统一了“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的标准,比如“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个规矩一直用到民国),“一尺等于23.1厘米”,还专门铸造了标准的铜权(秤砣)、铜量(量器)发到各地。这就像咱们现在全国用统一的“米、千克”,走一样宽的公路,不管你在广东还是陕西,买东西、走亲戚都不用再换算,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自然就紧密了。

秦始皇在位时,搞了三个“超级工程”——万里长城、秦直道、灵渠,这三个工程到现在还在影响中国,但关于它们的争议,两千年就没停过。

万里长城不用多介绍,当时主要是为了防北方的匈奴。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修的长城连起来,修成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墙”。2024年,考古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了一段保存完好的秦长城遗址,城墙还是当年的夯土结构,能清楚看到夯土层之间的痕迹,专家根据遗址规模测算,光修这段不到10公里的长城,就动用了十几万民夫。虽然当时很多民夫累死在工地上,但长城确实挡住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后来汉朝、明朝都接着修长城,现在它更是成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秦直道堪称“古代的高速公路”,从都城咸阳一直通到内蒙古包头,全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的地方有60米,能并排跑好几辆马车。考古专家检测发现,秦直道的路基是用夯土反复夯实的,硬度比现在的水泥路面还高,两千年过去了,路基上都没长多少草。当时修直道主要是为了快速调兵——匈奴要是来犯,军队从咸阳走直道,几天就能赶到边境;后来和平时期,直道又成了中原和北方贸易的“通道”,现在直道遗址旁边还有个村子叫“直道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条古道生活。

灵渠则是“古代的南水北调”,它把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连了起来,打通了南北水运。以前从广东运粮食到陕西,得绕着大海走,最少要半年;灵渠修通后,粮食从内河走,两个月就能到。现在灵渠还在灌溉着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农田,201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活着的古代水利奇迹”。

说秦始皇是“暴君”,确实有道理:修长城、建阿房宫、挖骊山墓,前前后后征调了几百万民夫,很多人一去就没回来;他搞“焚书坑儒”,烧了不少儒家经典,还杀了几百个儒生,手段确实残酷。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很多“暴政”,其实是为了巩固“统一”付出的代价——如果不尽快修长城,匈奴可能很快就会南下烧杀抢掠;如果不强行推行“书同文”,各地又会回到“各写各的、各说各的”的分裂状态。

202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秦始皇是个典型的‘矛盾体’,他的眼光远远超过了他所处的时代,但他实现目标的手段太急、太狠了。”比如他想让秦朝快速成为“超级大国”,却没考虑到百姓刚经历战乱,根本扛不住大规模的工程和赋税,结果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但他留下的“大一统”理念、中央集权制度、文化统一的基础,却让中国在后来的两千年里,始终保持着“大国”的格局,这才是他最伟大的贡献。

聊完秦始皇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评价历史人物真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标准,不能只看他“好”或“坏”,更要看他做的事对历史有什么长远影响。秦始皇确实够“狠”,修工程、杀大臣,手上沾了不少血,但他把分裂的中国变成统一的国家,把混乱的制度变成有序的体系,这种“开创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没第二个人能比。

现在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常说“统一是大势所趋”,其实这些观念的源头,都能追溯到秦始皇那里。他就像一个“总设计师”,给中国画好了“统一、集权”的蓝图,后面的皇帝不管怎么改,都没跳出这个框架。当然,他的“急功近利”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不管做多大的事,都得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不然再伟大的蓝图,没人帮忙“施工”,最后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读秦始皇故事,最该记住的道理。

来源:瞭望军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