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倒流至7月的一个清晨,金钟统一中心四楼的名都酒楼外,早已人头攒动。78岁的张伯,手中紧紧握着刚买到的虾饺皇,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他感慨万千:“从我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在这里喝早茶,几十年了,现在连孙子都带过来了,没想到要结业了。” 这家陪伴香港人走过35个春秋
2025年的香港,餐饮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幅由结业通告拼凑而成的悲情地图,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曾经的美食天堂所面临的困境。
时间倒流至7月的一个清晨,金钟统一中心四楼的名都酒楼外,早已人头攒动。78岁的张伯,手中紧紧握着刚买到的虾饺皇,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他感慨万千:“从我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在这里喝早茶,几十年了,现在连孙子都带过来了,没想到要结业了。” 这家陪伴香港人走过35个春秋的粤式酒楼,即将于9月底正式谢幕。记忆中那热气腾腾的蒸笼,穿梭于餐桌之间的“推车仔”,都将成为港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集体回忆。
然而,名都酒楼的困境并非个案。2025年上半年,香港已有近300家店铺黯然停业,其中餐饮业占比高达惊人的70%,这意味着平均每小时就有超过4家餐厅消失。海皇粥店(33年)、鸿星中菜(36年)、大班面包西饼(41年)等超过20个承载着港人回忆的本土品牌,纷纷宣布全线停运。就连经营了44年的金装炖奶佬,也在5月29日关闭了美孚的最后一家分店,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更令人震惊的是,景乐集团旗下的20多个餐饮品牌,竟在一夜之间全部终止业务,写字楼人去楼空,只留下无尽的唏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持牌食肆的总数却较疫情前增加了11%,达到了1.7万家。铜锣湾、旺角等传统商业区,提前退租的案例屡见不鲜,即使业主主动降低两成租金,也难以挽回颓势。这种“一边倒闭,一边开张”的撕裂现象,无情地揭示了香港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洗牌。
高昂的租金,无疑是压在香港餐饮业身上的一座大山。在寸土寸金的尖沙咀,一个93平米的核心铺位,月租金竟高达25万港元,平均每平米租金折合人民币高达2460元。即使在相对偏远的元朗区,一个45平米的商铺月租也要6.2万港元。
以蜜雪冰城为例,其位于旺角银行中心广场的铺位,月租金高达20万港元。按照每杯10港元的柠檬水计算,每天需要卖出667杯,相当于每分钟卖出一杯半才能勉强覆盖租金成本,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4月底,上环老字号“球哥炖汤”因业主加租20%而被迫结业。长沙湾的盈晖海鲜酒楼和明星海鲜酒家,也都在8月1日同时关门。明星海鲜酒家的员工无奈地透露:“领展坚持按照9年前的租金标准收费,生意已经下跌了三成,却还要承担相同的租金压力。”7月31日,太子金满楼的最后一家分店,也因租约到期后业主大幅加租而无奈关闭。
即使是拥有自有物业的餐饮店,也在不断权衡运营成本。名都酒楼的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午市客流量尚可,但晚市和商务宴请规模却快速下跌,股东最终决定将物业出售给香港科技大学用于教学用途。麦当劳也计划分阶段出售在港约23间自持商铺物业,总市值高达30亿港元。
除了租金压力,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也让香港餐饮业不堪重负。根据大家乐集团的中期业绩报告,人工成本占整体成本的34%,远超租金11.7%的占比。洗碗工的月薪从三年前的6000港元飙升至1.5万港元,全职服务员的月薪普遍在1.8万-3.5万港元之间。
海底捞在香港招聘服务员,甚至开出了1.75万至3.5万港元的月薪,蜜雪冰城的店长月薪也高达1.6-2.2万港元。虽然香港的法定最低工资为42.1港元/小时,但餐饮业的实际薪资水平却远高于此。香港餐饮管理协会的调查显示,餐饮业的失业率虽然高达5.8%,但具备经验的厨师和点心师傅仍然严重短缺。
香港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也给本地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太兴集团在财报中将业绩下滑归因于“香港居民的外游消费趋势”,谭仔国际则直接点明“北上旅游便捷加上内地餐饮价格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港人跨城消费”。
2024年,香港居民北上人次突破8191万,消费总额高达557亿港元,较2023年激增200亿。2025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复活节假期期间,香港餐饮业的营业额暴跌三成。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港人北上消费中,餐饮占比高达94%。
在深圳皇庭广场,周末下午3点,费大厨、鲍师傅等餐饮品牌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队,推广店员用普通话和粤语双语服务。香港留学生李琳展示他在深圳的消费记录:“在深圳人均60港元就能吃顿像样的午餐,同样价钱在香港只能点个主食。”炭烧、烤肉、火锅店成为港人消费的热点,即使香港品牌在内地开设分店且定价更低,也鲜见港人专程前往。
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位,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2025年4月,港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突破0.95关口,目前回落至0.91左右。汇率差让跨境消费更具吸引力。
除了外部因素,香港老字号餐饮品牌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滞后,也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香港餐饮联业协会的调查显示,83%的老字号品牌没有数智化转型计划。菜单数十年未更新,服务模式仍然停留在限时用餐、强制拼桌阶段,支付方式也未能跟上移动支付的潮流。
景乐集团旗下20余个餐饮品牌中,90后顾客占比不足15%。当内地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播吸引年轻消费者时,香港老字号仍然依赖熟客口碑。某茶餐厅老板坦言:“我们连微信公众号都没有,更别说抖音推广了。”
当然,变化也在细微之处发生。香港网红店“十八座狗仔粉”已经开始采用扫码点餐,微信支付跨境业务港澳台区域数据显示,2024年港澳商户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2.3%。但这类案例在老字号中仍然是少数。
面对困境,一些餐饮品牌也在积极寻求突破。瑞幸咖啡采用40-50平方米的“快取店”模式,全职咖啡师月薪约2万港元,低于香港同行。遇见小面避开核心商圈,扎根红磡住宅区,49港元的杂面套餐午市翻台率超过5次,70%的订单来自手机自助点单。新京熹火锅在中环以铜炉涮肉和京剧表演打造差异化体验,人均200港元仍然需要提前两周预约。
这些新兴品牌,正在以颠覆性的运营模式,为香港餐饮业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