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黑河上的龙舟竞赛激起千层浪,当京绥铁路文化园的灯光秀点亮夜空,赛罕区的文化故事正通过一个个镜头、一段段文字,传向远方。今年以来,赛罕区融媒体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在全媒体矩阵中持续绽放,有效提升了区域文化影响力与
当大黑河上的龙舟竞赛激起千层浪,当京绥铁路文化园的灯光秀点亮夜空,赛罕区的文化故事正通过一个个镜头、一段段文字,传向远方。今年以来,赛罕区融媒体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在全媒体矩阵中持续绽放,有效提升了区域文化影响力与美誉度。
深挖本土“富矿” 打造爆款精品
赛罕区融媒体中心组建策划小组,深度挖掘赛罕文化特质,构建“本土视角+全媒表达”的内容创作体系,精心推出图文报道、短视频、H5海报等多元形态融媒体产品。
针对端午大黑河龙舟赛、首届皮划艇赛、国庆中秋“双节”光影秀等特色活动,赛罕区融媒体中心采用全程跟拍、深度解读模式实现“水陆空”全景呈现。其中“双节”期间全程跟进46项文旅活动宣传,提前推出一系列预热报道,通过图文、视频、攻略等全覆盖式传播,并成功助推京绥铁路文化园成为新晋文旅地标。同步策划的“节日我在岗”系列作品,用镜头定格了民警、环卫工人等一线工作者坚守的瞬间,让城市温情与文化魅力相得益彰。
专栏精准发力 构建传播矩阵
为强化北疆文化宣传教育实效,赛罕区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北疆文化 遇见赛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特色专栏,并延伸开设“北疆文化·丝路新韵”“北疆文化·红色传承”等细分栏目,分别聚焦丝路文化动态、非遗传承实践、红色人物事迹等内容,形成多层次传播格局。截至目前,已累计制作图文海报和组图50余幅,原创发稿130余篇,各类稿件全网刊发15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30万人次。其中非遗与红色文化主题报道引发广泛共鸣,带动非遗体验参与人次同比增长150%,让文化传承在互动中真正“活”了起来。
联动品牌IP 拓宽文化维度
围绕“赛罕之夏”“草原丝绸之路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赛罕区融媒体中心以“文化+体育+科技”融合视角,全程报道实景剧《皓月长歌》、小草音乐节等特色场景,生动展现北疆活力。联动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宣传“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助力青少年文化认同培育。全年累计报道各类文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覆盖受众20余万人。
同时聚焦民生温度,通过拍摄港湾游园等口袋公园便民场景、记录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助农等案例,让文化传播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重磅推出的《这里是赛罕》原创视频,全方位展现区域文化、生态与民生之美,成为凝聚本土认同的重要载体。
内外协同发力 放大传播声量
赛罕区融媒体中心整合微信、微博、抖音等13个平台资源,针对不同受众定制内容实现精准触达。对外强化与中央及自治区级媒体协作,建立央媒供稿绿色通道,“双节”期间30余条宣传信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采用。今年以来,多项文化主题报道获自治区级以上媒体转载,让赛罕故事、北疆文化成功走出区域,实现传播力与影响力双提升。
从一场龙舟赛的热烈
到一个口袋公园的温馨
赛罕区融媒体中心
正用创新的融媒实践
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未来,这片土地上
还将有更多精彩的故事被讲述
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赛罕融媒/郝坤
来源:新赛罕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