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压时,总是第一次高,后面越量越低,到底以哪个为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22:19 2

摘要:偶尔他甚至怀疑:难道是血压计有毛病?而在街头诊所,护士阿姨也常问,“第一次数值高,后面低,是紧张还是测的方法不对?”

王大爷最近有了个小困扰。每天早晨,他都会像医生建议的那样,在家量血压。

可奇怪的是——第一次量,血压总是偏高;第二次、第三次测下来,数字一个比一个低。

偶尔他甚至怀疑:难道是血压计有毛病?而在街头诊所,护士阿姨也常问,“第一次数值高,后面低,是紧张还是测的方法不对?”

这不,王大爷专门拿着记录单问家庭医生:“到底应该采信哪一个?万一高了用药过猛,低了又怕漏掉高血压,到底咋办?”

这样的疑问,恐怕不只王大爷一人有。其实,95%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家测血压时,都会遇到类似状况。为什么血压第一次总高,后面会逐步下降?哪个才是真正代表你的血压?别急,答案真的不是“随便挑一个”!今天我们就把血压测量背后的原理,以及最科学的判断方法,一次说清楚。

事实上,很多人在血压测量时,都会出现测一次高、再测低的现象。这其实并不罕见。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解释:这背后主要涉及两个生理与心理机制。

“白大衣高血压”或测量焦虑。不少人第一次量血压,头脑有点紧张,交感神经激活导致血压上升。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人,受情绪波动影响更明显。

血管自身调节与肢体适应。初次夹上袖带,手臂肌肉可能稍微绷紧,收缩压读数会因紧张而偏高2~10 mmHg不等

中华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建议:“重复测量时,人在逐步适应,心理舒缓,血压自然回落。”这并不表示血管突然变好了,只是心理、生理两个因素叠加。

此外,还有测量方法不规范这个常见误区。例如,没休息好,刚活动过、进食后立刻测量,都会让血压“虚高”甚至波动很大。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不能只凭一次血压来下结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多家权威医院临床标准都明确提出:

连续测量时,第一次数据往往会高于后面数值;一般建议:间隔1-2分钟,连续测量2-3次间隔1-2分钟,连续测量2-3次;舍弃第一次数值舍弃第一次数值;取后面两次平均值为参考取后面两次平均值为参考。

例如,王大爷早上分三次测量,第一次145/90,第二次135/87,第三次130/85 mmHg。此时,应舍去第一次,取后两次平均(即(135+130)/2=132.5,87+85)/2=86)

国际高血压联盟的指南也推荐,短时间内测量的多组数据更能代表真实水平。

另外,如果每次测量都差异很大,比如首次与第三次超过10 mmHg,那说明你可能有情绪紧张、姿势不当等干扰,建议多测几组、选定时段固定再判断。

别忘了,还要保证:

每次测量前静坐休息5分钟每次测量前静坐休息5分钟;测量期间不讲话、不活动手臂测量期间不讲话、不活动手臂;每日固定时间,选择清晨起床后及晚上睡前每日固定时间,选择清晨起床后及晚上睡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影响,得到较为客观的血压结果。

专家总结,日常居家自测血压时,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获得更可靠有用的数据

保持安静、放松心情:测前请坐下静息5分钟,避免刚运动、刚喝咖啡、刚吃饭立刻测量。建议用腹式呼吸,减少紧张带来的高读数。

掌握“测查次数”原则:家庭血压自测,建议每次至少测2-3次,间隔1-2分钟,不要只看第一次。波动大时,还可隔天再测对比。

标准姿势与器械校准:手臂平放桌上、手心向上、袖带高度与心脏持平。确保血压计定期校验(半年一次,可在医院做),别让机器“偷懒”误差。

固定时间、做好记录:建议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临睡前各测一次,并做好血压日记。持续1周的平均值,远胜单日单次,更便于医生评估。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量血压一次比一次低以哪次为准》

《第一次量血压高第二次正常,要以哪次为准》

《首次测量血压高而后续两次测量血压低,以哪个数据为准》

《测量血压时出现高低波动应该以哪一次为准》

来源:Bigshot大腕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