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杨听完,回道:原料价格还会跌,不仅是消费降级,更重要的是茶商不存茶了。
茶农说:原料价格降了很多,茶农太难了。
老杨听完,回道:原料价格还会跌,不仅是消费降级,更重要的是茶商不存茶了。
茶农问:你们为什么不存茶了?
突然想起来,春茶时,老杨说茶叶卖不动。茶农说:原料我给你600一公斤,你卖650就好卖了嘛。
顶着个农的名,天天说自己太难了,可干起剥削的事,比资本家还狠。然而,茶商穷的只剩茶叶,无力存茶,也不想存茶。
2009到2018年,茶商主动存茶
从2009年开始,山头茶价格,开始飞速上涨。
那时,茶园刚扩种,茶叶尚未大面积投产。而市场,对山头茶的需求快速增长。
茶叶整体上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
往后数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各行各业钱好挣,茶客赚了钱,追名山古树,大量业外资金涌进普洱茶行业,带来品饮市场的增量。
那时,但凡名气稍大的山头,茶叶要靠抢,一天三个价,在春天的云南茶山,再正常不过。
市场有增量的背景下:新茶价格涨,带动库存增值,库存卖掉即赚,存钱不如存茶。
茶商们主动存茶,既为了利润,也为了用库存抵御茶农的原料涨价(收不起茶时,可以卖库存)。
2009到2018年,大多数做山头茶的茶商,是主动存茶。
茶商被迫存茶,支撑原料价格体系
2019年,山头茶原料又大涨了一次。
此时,原料价格太贵,原料贵、卖价更贵,销量少,库存重。茶商不想存茶了。
但是,茶王拍卖吸引散客进山与茶商抢有限的古茶树资源,二者相互竞争抬价,拉高了价格。
茶商和散客都想要古树春茶。茶农为了利益最大化,把古树跟中小树捆绑销售(在商言商,能理解,毕竟茶树是茶农的,做茶这条路是茶商自己选的)。
不掌握生产资料的茶商,不想存茶,但要靠做茶混口饭吃,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原料捆绑销售,以量换价。
此时,就有了看似矛盾的一幕:普洱茶产能越来越大、库存越来越重,但山头茶价格却在狂涨。这是茶商和散客抢夺优质古树茶、而茶农把古树茶跟中小树捆绑卖的结果(库存压力转嫁给茶商了)。
此时,是茶商被迫存茶,支撑起了山头茶的价格。
被迫存茶的结果是:茶农赚现金,茶商赚库存。
一仓库茶叶,现金流捉襟见肘。很多茶商,甚至做茶做得负债累累,欠着茶农一屁股的原料款。
做茶做到这个份上,做茶老板还不如当个卖茶的店小二了,至少店小二不负债。
而少数手里有资金的茶商,会想:茶商不掌握生产资料,茶农吃肉、茶商喝汤的利益分配模式,支撑不起运营,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是给茶农打工的。
于是,这两年,茶商不存茶,把库存丢给茶农。
茶商不存茶,原料价格随行就市
这两年,穷的只剩茶的茶商,新茶只做定制生意。
当茶商不再存茶,茶农卖茶,直播能做起来的屈指可数,只靠当年进山积累的几个散客,根本卖不了多少茶叶。
短短两年,原料价格跌得六亲不认。
这有消费降级的原因,更是茶商无力存茶、不愿存茶的结果。
虽然对前些年被迫存茶的茶商很残忍,但对茶客和新进入山头茶市场的茶商,是好事。
原料价格:少数稳,普遍跌
市场需要古树茶,茶商每年都要做新茶,却不存茶。
没有了茶商的支撑,市场只靠茶客支撑,茶山原料价格体系,将出现两极分化。
以临沧茶为例,勐库茶里,冰岛老寨、南迫、坝歪,下磨烈的古树春茶,邦东昔归的古树春茶,还撑得住(中小树春茶也得跌)。
撑得住,是茶客支撑的结果。这些山头,古树春茶名声大品质高,产量相对于喝山头茶的群体,比较稀缺。
老茶客,每人每年搞个三五公斤,全国各地的需求汇聚茶山,还能支撑起中高端古树春茶的价格。
至于其他山头,正气塘、小户赛、懂过之类,哪怕古树春茶,还得跌。
茶商存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没有了茶商的支撑,大多数山头的价格,怎么涨起来的,就会怎么跌回去。
茶难卖的日子,还在后面
喝普洱茶,新茶客追新茶,
老茶客会逐渐喜欢高品质中期茶和老茶,这是随着年龄增长、体质变化,喝不动新茶决定的。
山头茶时代,2009年到2015年的中期茶,几乎被喝完了。老茶客想回头找老一点的茶,已经没有了。
但再过几年,2015到2020年存的茶,也会变成中期茶。这一时期的山头茶存量,非常庞大,茶叶就存在大大小小的茶企的仓库里。
就连老杨跟合作商这种小茶企,都有30多吨山头茶(古树非常少)。
茶叶年年发芽,新茶每年都产。
当大量有转化的中期茶铺天盖地涌向市场时,才是茶叶真正难卖的时候。
届时,茶叶市场是真正的冰火两重天,一直严守品质,有大量物美价廉的中期茶的人,只要卖茶不贪,终于苦尽甘来,能喘口气了。
而只有新茶,山头名声不大,还缺古树茶的人,将迎来做茶真正的绝望。
在大量中期茶有转化、投入市场之前,茶商都不会存茶的。
未来几年,茶叶库存的压力,都将压在茶农头上。
来源:普洱话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