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并且每年以1000万人至20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疼痛也是一种疾病,想靠时间疗愈疼痛或单纯地“忍”是一种误区,反而可能会越忍越疼。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并且每年以1000万人至20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疼痛也是一种疾病,想靠时间疗愈疼痛或单纯地“忍”是一种误区,反而可能会越忍越疼。
医生提醒,疼痛,可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需要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积极、规范地治疗。
AI制图/李甦歆
案例
87岁老人忍痛6年 原来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87岁的张大爷,已经痛了6年了。
每到病发,他的小腿和足底很痛,还发麻,像火烧,又像针刺,痛几秒钟停一下,几分钟后又痛。老人四处求医问药,做了针灸、理疗,又买了很多药来吃,还是没用。因为这个病,导致他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出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10月7日,老人住进了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疼痛病房。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疼痛专科门诊为其做了诊治。原来,老人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导致左侧阴囊、左下肢带状疱疹后出现疼痛伴下肢麻木。
鉴于老人年龄偏大,医院为其做了“腰椎间+腰神经根射频术,骶1和骶2神经根脉冲射频术”,这是一种超微创介入治疗的方法:在影像引导下,使用特定频率的电流,精确地对准并处理(调节或损毁)传导疼痛的脊髓神经根,从而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的超微创介入治疗。
“打个比方,就是利用射频对那节神经做‘按摩’,消除炎症,再配合康复训练和正确的姿势,做到改善治疗。”该医院疼痛病房副主任医师林文新说。这个超微创手术,顺利解决了困扰老人多年的会阴部和下肢的疼痛顽疾。
肿瘤复发服镇痛药无效 接受微创手术缓解
33岁的王女士(化名)8年前得了直肠癌,做了直肠癌根治手术。但不幸的是,术后一年肿瘤复发,这7年间,因为病情加重,她感到全身骨头都痛,尤其腰和屁股,动一动都痛,连行走都十分困难。她不断服用镇痛药物,并加大剂量,直到并发不全性肠梗阻。
前几天,她坐着轮椅去就诊,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疼痛门诊主任医师翁其强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她进行了脊髓鞘内泵植入术。
医生介绍说,这是一种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尤其是癌痛)的微创手术,通过将药物直接输注至脊髓周围鞘内空间,实现精准、高效的镇痛效果。成功植入鞘内泵后,王女士的术后疼痛立即得到缓解,“患者是坐着轮椅来,站着走出去的。”该院医生说。
科普
疼痛的成因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五大类
疼痛是人体最常见的感受之一,厦门市第五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刘亚林指出,疼痛不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并且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引起公众高度重视。
疼痛的成因复杂多样。刘亚林介绍,临床常见的疼痛疾病主要分为五大类: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关节软组织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关节炎等;肿瘤晚期引起的癌性疼痛;以及虽不表现为疼痛却严重影响生活的非痛性功能障碍,如下肢发凉、发麻等。
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疼痛,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刘亚林表示,若疼痛原因明确且程度轻微,如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可通过休息、热敷、艾灸等简单方法缓解;既往有明确病史的患者也可按医嘱使用常规药物。
若是突发剧烈疼痛,如急性胸痛、腹痛或剧烈头痛等,则需立即就医,这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或急腹症等危重病症的信号。此外,若疼痛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或常规方法无法缓解,也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延误治疗,发展为慢性疼痛。
疼痛影响身体功能 还会引发焦虑失眠
研究表明,将近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着失眠、睡眠质量差的现象。而其中绝大部分的睡眠问题由疼痛造成。刘主任表示,长期疼痛不仅影响身体功能,更会引发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形成“疼痛—失眠—焦虑—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甚至波及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
因此,科学认识疼痛、及时专业干预,不仅是缓解不适的关键,更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刘亚林建议,当出现症状时,应寻求专业疼痛科医生的帮助。
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陈恩泽
通讯员 张舒姗 凌梓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