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小宗”凉了?宗馥莉41天后认怂:2026年继续用“娃哈哈”品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22:31 1

摘要:可仅仅41天后,10月23日傍晚,宏胜系给经销商发了通知:2026年继续用"娃哈哈"品牌,28号之前把保证金交了续约。

9月12日,宗馥莉辞掉娃哈哈集团所有职务,外界以为她要跟父亲创立的品牌一刀两断。

她控股的宏胜系很快宣布:2026年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可仅仅41天后,10月23日傍晚,宏胜系给经销商发了通知:2026年继续用"娃哈哈"品牌,28号之前把保证金交了续约。

这个反转来得太快。娃哈哈集团对此事保持沉默,但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宗馥莉的单干计划,黄了。

表面上看,宗馥莉手握宏胜系30%的娃哈哈产能,18条生产线都在她手里。按理说,自己开个新品牌有什么难的?

可问题卡在商标上。

"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商标权在娃哈哈集团手里,估值912亿元。宗馥莉想用这个牌子,必须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股权结构是这样的: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

宗馥莉曾经提出花1亿元把商标转到宏胜系,国资直接否了。她想联合职工持股会的股份一起投票?职工持股会因为回购价格纠纷,24.6%的股权根本没完成工商变更,根本投不了票。

这就尴尬了。她有工厂、有生产线、有渠道,就是没有那三个字的使用权。

于是只能推"娃小宗"。名字起得挺讨巧,谐音"娃哈哈",又带着宗馥莉自己的姓。可市场不买账。

宗馥莉最大的失算,是低估了经销商的抵触情绪。

传统娃哈哈产品,像AD钙奶这种,经销商的净利润只有2%-3%。本来就不赚钱,全靠走量和情怀在撑。

可"娃小宗"要求经销商一次性垫资200万铺货。第一款产品是无糖茶,首月销量只有50万瓶。经销商一算账:这玩意儿没品牌认知度,利润还这么薄,铺下去血本无归。

结果超过99%的经销商拒绝签约

有三分之一的经销商,本来就因为娃哈哈的销售任务压力濒临亏损。这时候让他们砸钱进新品牌?根本没人响应。

可宗馥莉之前为了推"大商模式",已经清退了4000家年销300万以下的中小经销商。剩下这些大经销商,全都在观望。

观望的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选择。

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公开推出了同配方的低价品牌"娃小智"。

两天签约153家经销商,还公开喊话"要跟宗馥莉竞争"。

这下宗馥莉腹背受敌了。前面推不动新品牌,后面家族内部还在拆台。

经销商不配合,只是表象。真正让宗馥莉陷入困境的,是她这一年多的激进改革得罪了太多人。

她接手后,强制6000名员工从娃哈哈集团转签到宏胜系,同时取消了"干股分红"制度。这下员工炸锅了,集体诉讼,甚至有人围堵宏胜办公室。

她清退中小经销商,要求剩下的大经销商完成高额销售任务,还得投放冰柜。经销商本来利润就薄,这么一折腾,怨声载道。

她想把生产线全部迁到宏胜系,把娃哈哈集团架空成一个空壳。国资和职工持股会都不傻,知道她想干什么,处处设卡。

结果就是四面楚歌。

她手里握着生产线和产能,可没有商标权,推新品牌经销商不认;她想拿回商标权,国资和职工股都不同意;她想改革渠道和员工制度,触动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41天的豪赌输在哪

"娃小宗"推出后,宗馥莉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累积。

这个名字跟"娃哈哈"太像了,已经有5家企业提出商标异议,指控她不正当竞争。如果输了官司,产品可能全网下架。

上海那边的娃哈哈工厂,因为商标停用被迫另创品牌"沪小娃",结果月销量暴跌到原来的10%

这就是没有"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后果。

消费者买AD钙奶,买的是童年记忆,是对这个品牌几十年的信任。你换个新名字,哪怕配方一模一样,人家凭什么买?

宗馥莉可能以为,自己作为宗庆后的女儿,"宗"这个姓本身就是背书。可市场告诉她:消费者认的是"娃哈哈",不是"宗馥莉"。

10月23日的那份通知,等于宣告她41天的单干实验彻底失败。

妥协不等于认输

虽然重新启用"娃哈哈"品牌,但宗馥莉也不是空手而归。

通知要求经销商在28号之前缴纳保证金续约,这个钱是交给宏胜系的。产销链条还是宗馥莉在控制,她只是借用了那三个字的商标权。

这算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国资维稳、职工保住饭碗、经销商拿到熟悉的品牌、宗馥莉保住实际经营权。

可隐患没有解决。

经销商的信任已经受损。这次折腾让很多人看清了,跟着宗馥莉干,随时可能被拉去做实验。如果利润空间继续被压缩,他们随时可能转投农夫山泉或者其他竞品。

国资和职工持股会也只是暂时妥协。商标权益、分红机制、员工转签合同,这些核心矛盾一个都没解决。

宗馥莉想"去娃哈哈化"的战略突围,被国资维稳、渠道抵制、法律风险三条绳子拉了回来。

二代接班的死局

白哥看这件事,觉得宗馥莉的处境挺悲哀的。

她想改革,想打破父亲那套"家文化",用绩效制度、大商模式、产能转移这些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重塑娃哈哈。

可她面对的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资要稳定、员工要分红、经销商要利润、家族内部还在争权。

她作为第二大股东,手握29.4%股权,看着挺多,实际上啥都干不了。国资46%一票否决,职工持股会24.6%因为内部纠纷动不了,她连联合投票的机会都没有。

她想把商标拿走,法律不允许。她想推新品牌,市场不认可。她想改革渠道和员工制度,所有既得利益者都在反抗。

这就是民企二代接班的困境:父辈打下的江山,产权结构、利益格局、企业文化全是老一套。你想改,动哪儿都是雷。

41天的品牌闹剧,最后以宗馥莉的妥协收场。这可能是当下最优解,但绝对不是终局。

娃哈哈的故事还没完。商标权、股权结构、员工权益、家族内斗,每一个问题都还埋在那儿。

只要这些矛盾不解决,下一次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