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意下得急,宦官们翻遍了洛阳城的角落,连废宫的枯井都捞了,却连一片骨头都没找到。李显站在空荡荡的内侍省走廊里,突然蹲下身哭了:“阿赵,朕回来了,可你在哪啊?”
神龙元年(705 年)正月,洛阳宫刚从 “武则天时代” 翻篇,复位的唐中宗李显就下了一道奇怪的旨意 —— 派人去内侍省的旧牢房,找一具三十年前的女尸。
旨意下得急,宦官们翻遍了洛阳城的角落,连废宫的枯井都捞了,却连一片骨头都没找到。李显站在空荡荡的内侍省走廊里,突然蹲下身哭了:“阿赵,朕回来了,可你在哪啊?”
他要找的 “阿赵”,就是他的原配妻子赵氏 —— 后来被追封的和思皇后。这个女人,是他 19 岁时娶的英王妃,是他当太子时的太子妃,却在他最需要支撑的时候,被他的母亲武则天活活害死,连尸骨都没人敢收。
三十年前的血案,三十年后的徒劳寻找,成了李显一生的痛。而赵氏的故事,要从唐高宗李治的永隆年间说起。
赵氏的出身不算顶级豪门,却也是根正苗红的官宦女。她的父亲赵绰,是唐朝的左千牛将军(负责皇宫侍卫的高官),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常乐公主 —— 论辈分,赵氏还是李显的表姐妹(李显是李渊的曾孙)。
永隆元年(680 年),19 岁的李显刚被封为英王,高宗李治就为他指了这门亲。《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和思皇后赵氏,中宗和帝为英王时妃也。父绰,左千牛将军。母常乐公主,高祖之女。”
婚礼办得不算铺张,却透着少年夫妻的甜。李显当时还不是后来那个懦弱的皇帝,年轻气盛,喜欢和赵氏聊朝政;赵氏呢,不像其他贵族少女那样娇柔,《新唐书》说她 “颇刚烈”,有话直说,连李显说错话,她都敢当场指出来。
有次李显抱怨 “母亲管得太严”,赵氏却劝他:“太后是为陛下好,陛下该多听劝,少惹太后生气。”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这份 “刚烈”,后来会把命都搭进去。
婚后没两年,李显的运气来了 —— 他的哥哥李贤(章怀太子)被武则天废黜,他被立为新太子。赵氏也从英王妃,变成了太子妃,看似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可她没料到,太子妃的身份,反而把她推向了武则天的刀下。
武则天对这个儿媳,从一开始就没好感。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氏的母亲常乐公主,和武则天不对付 —— 常乐公主是李渊的女儿,辈分高,说话直,曾吐槽武则天 “揽权太甚”;二是赵氏自己 “刚烈”,不懂得讨好婆婆。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了赵氏被害的直接原因:“太子妃赵氏,母常乐公主,得罪于太后;妃亦坐废,幽死于内侍省。”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场家宴。永隆元年(680 年)冬天,武则天设宴,常乐公主也来了。席间武则天抱怨 “最近朝臣不乖”,常乐公主随口接了句:“太后要是少管点事,朝臣自然就乖了。”
这句话彻底惹恼了武则天。她没当场发作,转头就把气撒在了儿媳赵氏身上。没过几天,武则天就以 “太子妃不遵妇道,忤逆太后” 为由,把赵氏从东宫拖走,关进了内侍省的小黑屋。
李显当时就在东宫,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带走,却连拦都不敢 —— 他知道母亲的脾气,自己要是敢求情,说不定连太子之位都保不住。他只能偷偷派小太监去打听消息,可得到的,却是赵氏的死讯。
《旧唐书》里只用了 “幽杀于内侍省” 五个字,可想想就知道赵氏的结局多惨:小黑屋没水没粮,可能是饿死,也可能是被秘密处死。更残忍的是,武则天不许人收尸,赵氏的尸体就那样扔在角落里,最后连埋在哪都没人知道。
赵氏死的时候,才二十出头。她和李显的婚姻,满打满算也就三年,没留下一儿半女,却成了李显一辈子的牵挂。
赵氏死后没几个月,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扔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房州的 14 年里,李显每天都活在恐惧中,怕母亲派人来杀他。可再怕,他也没忘过赵氏。
他身边带了一件赵氏的旧物 —— 一块绣着 “英” 字的手帕(是他当英王时,赵氏亲手绣的)。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就摸着手帕哭,对后来的妻子韦氏说:“阿赵要是还在,肯定不会让我这么害怕。”
韦氏当时还劝他:“陛下别想了,活着最重要。” 可李显没听 —— 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要是有一天能复位,一定要为赵氏报仇,要让她堂堂正正地当皇后。
圣历二年(699 年),李显被召回洛阳,重新立为太子。他做的第一件私人事,就是派人去内侍省找赵氏的遗骨。可武则天还在掌权,没人敢说实话,都骗他 “早就埋在乱葬岗,找不到了”。李显只能忍着,继续等。
直到神龙元年(705 年),张柬之等人发动 “神龙革命”,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他刚坐上龙椅,就下了那道寻找赵氏遗骨的旨意 —— 可找了三个月,还是一无所获。
找不到遗骨,李显不甘心。他召集大臣商量:“阿赵是朕的原配,朕不能让她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 大臣们提议:“可以用‘招魂葬’的方式,把皇后的神位安进皇陵。”
于是,李显亲自拟定谥号 “和思皇后”,又让人按赵氏的模样,做了一套皇后礼服,放在空棺材里,再派人去内侍省的旧牢房,对着空气 “招魂”。《旧唐书・礼仪志》记载:“中宗即位,追谥赵氏为和思皇后,祔葬定陵。既无亡处,故招魂葬之。”
葬礼那天,李显穿着素服,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一路哭到定陵(李显后来的陵墓)。他对着空棺材说:“阿赵,朕对不起你,当年没保护好你,现在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你回家了。”
不仅如此,李显还追封赵氏的父亲赵绰为 “左卫大将军”,母亲常乐公主为 “长公主”,算是给了赵家一个交代。可这些,都换不回那个刚烈的少女了。
赵氏的故事,在史书中记载得很少。《旧唐书》《新唐书》里,她的传记加起来不到 200 字,远不如后来的韦后、太平公主详细。原因很简单 —— 她死得太早,没参与过朝政,也没留下后代,唯一的 “存在感”,就是李显的思念。
可正是这份 “存在感”,让她成了唐朝后宫里最特别的皇后。她不像韦后那样争权夺利,不像武则天那样野心勃勃,她只是一个嫁给皇子的普通少女,却因为刚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显后来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害死,临死前,他手里还攥着那块赵氏的旧手帕。或许在他心里,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那个被母亲害死、连遗骨都找不到的和思皇后。
来源:酥糖去探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