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晚清机制铜元作为方孔制钱向现代货币过渡的重要载体,以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丰富的版别内涵,成为钱币收藏中独具魅力的门类。其中,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由户部直辖的造币总厂铸造的“大清铜币中心‘川’当制钱十文”,不仅是晚清币制改革的典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晚清机制铜元作为方孔制钱向现代货币过渡的重要载体,以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丰富的版别内涵,成为钱币收藏中独具魅力的门类。其中,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由户部直辖的造币总厂铸造的“大清铜币中心‘川’当制钱十文”,不仅是晚清币制改革的典型代表,更是特定历史时期金融变迁与地方财政的实物见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推行“新政”,其中货币制度改革是重要环节。由于传统铸钱法成本高昂、民间私铸泛滥,加之西方机制币技术的传入,清政府决定全面推行机制铜元以替代方孔制钱。1906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造币总厂(位于天津),试图统一全国铜元铸造,规范币制。
“中心川”字样特指该币为户部总厂为四川省代铸的货币。当时各省纷纷设厂铸币,导致成色、重量不一,市场混乱。清政府希望通过中央统一铸造、标注省份简称的方式逐步收回铸币权。这枚丙午“中心川”十文铜元,正是晚清中央试图整顿金融秩序、加强财政集权的重要物证,折射出王朝末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微妙平衡。
此枚铜币完全采用西方引进的机械化冲压技术制作,展现出近代工业革命的成果,其工艺特征鲜明:
材质与规格:采用当时标准的铜铅锌合金(俗称“红铜”),直径约28毫米,重量约7.5克。材质配比规范,币身色泽均匀,体现了中央造币厂严格的质量控制。模具设计与雕刻:币面设计融合中西元素。正面中心为阴文“川”字,代表流通区域;珠圈内铸“大清铜币”四字,上方满文“光绪年造”,两侧“丙午”纪年,左右“户部”二字,下方“当制钱十文”标明币值。背面为统一的蟠龙图案,龙身蜿蜒,鳞爪分明,周围饰以云纹,上方“光绪年造”,下方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图案雕刻精细,龙纹威严灵动,具有典型的宫廷艺术风格。冲压工艺:采用机械冲床一次压印成型,字口深峻,图案清晰,地章平整,边齿规整均匀。与地方造币厂产品相比,户部总厂铸造的铜币整体工艺更显精良,体现了当时中国机制币的最高水准。这枚铜币方寸之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文字艺术的浓缩:币面同时出现汉文、满文、英文三种文字,是清末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直接反映。汉字书法端庄秀美,满文流畅自然,英文书写规范,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特征。龙纹的象征意义:背面蟠龙图案沿用了中国传统皇权的象征符号,但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写实雕刻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光绪龙”风格。这种“中体西用”的设计理念,正是晚清社会变革在货币文化上的具体体现。纪年方式的传承:采用干支“丙午”纪年,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计时传统,与西历1906年并存,展现了历法转型期的时代特色。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当制钱十文在收藏市场上具有独特地位:
历史文献价值:作为“度支部”(1906年户部改称度支部)时期统一币制的试点产物,存世时间短,发行量相对有限,是研究晚清金融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版别研究价值:根据“川”字书写风格、龙纹细节、边齿形态等差异,此币可细分多个版别。如“大川”、“小川”、“部颁龙”、“地方龙”等变体,为收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空间。品相与市场认可度:由于铸造精美,原光未流通品相(俗称“原光币”)的“中心川”深受藏家青睐。近年来,随着钱币收藏群体扩大和研究的深入,其市场认知度不断提高。投资潜力分析:与同期其他省造铜元相比,“中心川”因具中央铸造的独特背景,且品相上乘者存量有限,价格走势稳健。中高品相的钱币年均增值幅度保持在稳定水平,具备较强的抗跌性。随着近代机制币收藏热的持续,这类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品种,长期持有前景可观。结语
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当制钱十文,犹如一页镌刻在红铜上的历史档案。它记录了两千余年封建帝制末期,中国传统货币体系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步履。其规整的形制、精美的图文,既闪耀着工业革命的技术光辉,又浸润着东方帝国的文化余韵。在收藏者手中,它不仅是价值增长的有形资产,更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时代变迁的文化载体,持续向世人述说着那个革新与守旧交织的复杂年代。
来源:小婷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