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常年在外地工地工作,居无定所,生活节奏混乱。他说自己“从不生病”,所以从不做体检。感冒发烧就靠“扛”,用药也凭感觉。医生问他最近是否有皮疹、盗汗、口腔溃疡,他只摆摆手:“工地上谁还没点小毛病?”
38岁,一个正是壮年拼搏的年纪。他是包工头,常年在工地上奔波,身体结实,说话爽朗。可就在一次常规体检中,他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消息传来,他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医生起初也疑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的生活中藏着8个被忽视的“误区”。
他不是“不干净”,不是“乱来”,不是“倒霉”。他只是忽略了那些看似无害、实则致命的细节。你或许也在这些误区中,只是还没察觉。
他很快说出一句话:“我连医院都很少去,怎么可能得这种病?”这句话,其实也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误解,才是他真正的敌人。
他从未注射毒品,从不乱交,甚至连输血经历都没有。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被病毒悄无声息地击中。这让人忍不住想问:艾滋病,真的只盯着“高危人群”吗?
医生一边安慰他,一边反复追问他的生活细节。直到那一刻,才逐渐拼出一幅令人震惊的图景。不是一次,而是一连串的日常疏忽,让他一步步走进危险。
他常年在外地工地工作,居无定所,生活节奏混乱。他说自己“从不生病”,所以从不做体检。感冒发烧就靠“扛”,用药也凭感觉。医生问他最近是否有皮疹、盗汗、口腔溃疡,他只摆摆手:“工地上谁还没点小毛病?”
“免疫力”这个词,他听说过,但从未真正理解。艾滋病病毒并不直接“杀人”,它摧毁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一点一点地偷走抵抗力,让各种机会性感染有机可乘。
医生发现,他曾反复口腔白斑,还出现过不明原因的腹泻和体重骤减,但他没在意,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或“最近太累”。这些,其实都是免疫系统崩溃的信号。
“检测意识”的缺乏,是他犯下的另一个错误。他从未做过任何性病相关检查,连单位组织体检也常常缺席。他觉得自己“身体结实”,不需要那些“麻烦事”。
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病毒可以在体内潜伏数年不发作。没有检测,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治疗。他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最让医生心惊的是,他曾多次在非正规场所接受拔牙和输液。他说那里的价格便宜、速度快。“反正不就是个针头吗?能有多大事?”这句话,医生听多了,却每次都揪心。
“无规范医疗”,是他感染风险的重要来源。这些地方常常忽视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规范,重复使用针头、器具,在不经意中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他还曾在某工地附近的“足疗店”接受过性服务,虽然他说“有做保护”,但医生告诉他:安全套并不是百分百防护。使用不规范、破损、滑落……这些都可能成为病毒进入体内的通道。
艾滋病不会挑人,很多人以为“只要不乱交就不会得”,其实不然。所有有过性行为的人,都有感染风险。他忽略了这个基本常识,把安全建立在“侥幸”上。
“认知偏差”也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误区。他始终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他觉得那是“特殊人群”的病,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误认知,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他也从未了解过暴露后预防(PEP)和暴露前预防(PrEP)这类知识。医生问他知不知道可以在高风险后72小时内服药来预防感染,他露出一脸惊讶:“还有这种药?”
“抗病毒治疗”同样是他不了解的领域。他以为感染了就“完了”,但现代治疗可以让病毒长期抑制在极低水平,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但前提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他问:“我现在是不是只能等死?”医生一边开导,一边解释:只要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配合监测,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甚至结婚、生子。而他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情,而是心理上的崩溃和误解。
“心理支持”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同样重要。很多人因恐惧社会歧视,选择隐瞒,甚至放弃治疗。而这种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药物依从性和免疫系统恢复。
他低声问:“那我还能活多久?”医生告诉他,只要规律服药,寿命接近正常人。但他必须从今天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
当医生整理出这些“误区”时,他自己也愣住了。原来,他不是被某一次“意外”击中,而是一点一滴的忽视,酿成了今天的局面。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群体,对健康有着天然的漠视。他们觉得“硬朗”“能吃能睡”就是好身体,殊不知,病毒很多时候正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潜伏。
“健康意识”的建立,不只是体检一次,不只是吃几片维生素。它是一种生活习惯,是对身体变化的敏感,是对风险行为的警惕,是在该检测时检测,在有症状时就医。
他后来告诉医生:“如果有人早告诉我这些,我可能不会走到这一步。”而现在,他想把这些话讲给更多人听。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它要你足够重视。这不是某一类人的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现实。
你是否也忽略过一两次体检?是否也在某次就医时选择了“便宜点”的诊所?是否也以为“戴套了就没事”?是否也觉得“身体没毛病就不用查”?
这些问题,不回答没事,一旦错过,代价就太沉重。“预防艾滋”,不仅仅是戴套、远离毒品,它更是一个生活态度,是对自己负责的智慧。让我们少一点侥幸、多一点了解,少一点遮掩、多一点坦然。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教训”,而是一个个我们也可能犯的错误。今天的误区,也许就是明天的代价。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请记住: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偏见。愿每一个人都更懂得爱护自己,尊重他人,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梁晓峰主编.《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王陇德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科学知识基本释义(2022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3]赵燕菁,周雪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21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或转发给需要的人。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健康的认知与经验,我们一起关注身体、守护生活。
来源:大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