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远还有50年”的核聚变,如今真的要走进现实了。从安徽合肥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的燃烧纪录,到上海规划2045年实现聚变电站商业运营,这个被称作“人类终极能源”的赛道正迎来从科研到产业的关键拐点。随着全球71亿美元资本涌入,2.26万亿元
“永远还有50年”的核聚变,如今真的要走进现实了。从安徽合肥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的燃烧纪录,到上海规划2045年实现聚变电站商业运营,这个被称作“人类终极能源”的赛道正迎来从科研到产业的关键拐点。随着全球71亿美元资本涌入,2.26万亿元市场规模逐渐清晰,一批核心龙头已占据80%市占率,成为投资者穿越概念迷雾的关键抓手。
一、风口起于底层突破:核聚变不再是遥远概念
过去提起核聚变,不少人觉得是“科幻故事”,但现在三大技术突破让商业化时间表愈发明确。上海交通大学丁洪院士的判断很实在:“小规模商业应用10年就能实现,25年后成本能和现有能源竞争”,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展在支撑。
首先是装置小型化的突破。磁约束与高温超导的结合,造出了更紧凑的高磁场装置,就像把过去的“巨型实验室”浓缩成可工程化的设备,这是核聚变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其次是AI的“神助攻”,现在能用人工智能实时调控等离子体稳定性,相当于给聚变装置装了“智能大脑”,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稳定性难题。最后是材料关卡的突破,抗辐照壁材、低成本氚燃料的研发,让聚变装置的建造成本和运行寿命有了实质改善。
更关键的是资本的态度转变。过去核聚变主要靠政府科研经费,现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这样的“耐心资本”已下场,150亿元规模的基金不仅投钱,还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化运营转化。全球范围内,美国CFS、英国Tokamak Energy等公司融资都超20亿美元,投资逻辑从“验证科学”转向“工程落地”,这意味着万亿市场的地基已经打牢。
二、产业链掘金逻辑:80%市占率集中在三大核心环节
核聚变产业链像个精密的“能量金字塔”,上游材料、中游核心部件、下游系统集成构成了主要脉络,而80%的市场份额就集中在这些关键环节的龙头手中。那些连核心技术边都沾不上的“杂毛股”,终究会被产业浪潮淘汰,真正的机会藏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里。
上游材料:壁垒最高的“能量基石”
核聚变装置对材料的要求堪称“苛刻”,要能承受1亿摄氏度的高温,还要抵抗中子辐照,这类特殊材料全球能做的企业寥寥无几,市场集中度自然极高。
久立特材是这里的隐形冠军。公司研发的TF/PF导管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关键部件,连续多年稳定供货,在核聚变用特种管材领域市占率超过30%。要知道ITER项目是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合作计划,能持续给它供货,足以证明技术硬实力。
安泰科技则垄断了另一个关键赛道。作为全球核聚变装置核心供应商,它的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涉钨产品已累计提供数万件,几乎覆盖了主流聚变装置的需求。钨材料能直接面对高温等离子体冲刷,是保护装置安全的“盾牌”,没有它聚变反应根本无法持续。这两家企业联手,几乎拿下了上游材料领域的半壁江山。
中游部件:装置运转的“心脏引擎”
如果说材料是“积木”,那中游核心部件就是组装成“发动机”的关键,其中高温超导磁体和真空模块是重中之重,成本占比能达到50%以上。
超磁新能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独树一帜。这家入驻上海杨浦的企业,正在开发世界首个25特斯拉的高温超导磁体系统,计划2027年交付原型产品。磁体就像聚变装置的“心脏”,磁场强度直接决定了等离子体约束效果,目前国内主流聚变企业几乎都与它有合作,市占率已超过40%。
高澜股份则在冷却系统领域站稳脚跟。核聚变装置运转时会产生巨量热量,必须有高效的冷却系统及时降温。公司参与过EAST“人造太阳”项目的冷却系统建设,还为散裂中子源等核物理实验提供配套,在特种冷却设备领域市占率超过25%,是很多龙头企业的“标配”供应商。
下游集成:系统落地的“总设计师”
下游系统集成需要整合上百个子系统,既要懂技术原理,又要懂工程落地,门槛极高,目前市场基本被“国家队”背景的企业掌控。
上海电气是无可争议的龙头。2023年就交付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的主机系统,还拿下了EXL-50U紧凑型聚变装置的真空室订单。真空室是聚变反应的“容器”,要求绝对密封且能承受极端环境,上海电气的技术实力在全球都能排进前三,在国内系统集成领域市占率超过50%。
应流股份则在精密部件集成领域补全了最后一块拼图。公司为核聚变装置提供TF磁体杜瓦、中子吸收材料等关键部件,累计供货超50万件,2024年还突破了核动力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杜瓦是保护超导磁体的“保温瓶”,能维持零下269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没有它超导磁体根本无法工作,应流股份在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占率已接近30%。
这六家企业分别占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关键节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80%的市占率正是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实际供货记录,都参与过重大项目,都解决了核聚变商业化的具体难题,这和那些只靠概念炒作的“杂毛股”有着本质区别。
三、避开陷阱:如何识别真正的龙头企业?
核聚变风口下,不少企业都想“蹭热度”,但真正的龙头从来不是靠公告“喊出来”的,而是靠技术和订单“做出来”的。普通投资者要避开陷阱,其实只要抓住三个核心标准:
看实际订单。是不是真的给ITER、EAST这些重大项目供过货?像久立特材的TF/PF导管、安泰科技的钨铜部件,都是经过国际项目验证的硬实力,这比任何宣传都管用。反之,那些只说“有相关技术储备”却拿不出订单的企业,基本都是“杂毛股”。
看技术壁垒。能不能做出别人做不了的产品?超磁新能的25特斯拉超导磁体、上海电气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主机,这些都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不是随便找个加工厂就能仿制的。技术壁垒越高,市占率越稳,股价也越有支撑。
看产业协同。是不是融入了主流产业集群?上海正在打造“聚变之城”,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个“链主企业”周围,聚集了超磁新能、东昇聚变等一批上下游企业。能进入这种产业生态的企业,更容易拿到订单、实现技术迭代,而那些游离在产业体系外的企业,很难真正分享到万亿市场的红利。
还要警惕一种“伪龙头”:业务占比极低的企业。比如有的公司说“涉及核聚变电源部件”,但该业务收入占比还不到2%,根本不会对业绩产生实质影响,股价涨起来全靠炒作,跌下去也最快。
四、未来展望:万亿市场的成长节奏
核聚变的商业化不会一蹴而就,但节奏已经越来越清晰。丁洪院士说“十年内会看到小型商业化装置”,张杰院士团队则规划2030年前突破激光聚变关键技术,2045年实现商业运营,中泰证券等机构更是预测2031-2035年就能实现向电网供电。
对投资者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现在是“技术验证期”,核心看企业的研发进展和订单落地,像超磁新能2027年交付原型磁体、应流股份的新品突破,都是重要的业绩催化剂;2030年后进入“示范应用期”,小型聚变装置开始落地,高温超导材料、真空部件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2035年后进入“规模化期”,电站运营相关企业会迎来黄金时代。
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已经形成了独特优势。高温超导材料、真空制造、AI控制等工程能力都是我们的长板,这也是丁洪院士认为“能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的根本原因。在这场关乎未来能源主导权的竞赛中,我们的龙头企业不仅能抢占国内市场,还能像西部超导那样,把产品卖到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手中,成长为全球级的能源企业。
结语:风口之上,龙头才是最终赢家
核聚变的万亿风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技术突破、资本涌入、国家布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赛道门槛极高,注定是少数龙头企业的游戏,80%的市占率集中在核心企业手中,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在“杂毛股”中赌运气,不如聚焦那些有实际订单、高技术壁垒、融入产业生态的龙头企业。它们就像核聚变装置中的“稳定器”,能在技术迭代和市场波动中保持成长韧性。随着“人造太阳”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这些企业不仅能分享万亿市场的红利,更能见证人类能源革命的历史性时刻。
当然,投资聚变赛道需要一点“耐心”,就像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那样,既要看到长远价值,也要接受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终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成长为不可替代的行业支柱。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