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现在来对计数原理中两大基石——乘法原理与加法原理进行一场深刻而清晰的理论解析。这不仅关乎数学计算,更关乎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来对计数原理中两大基石——乘法原理与加法原理进行一场深刻而清晰的理论解析。这不仅关乎数学计算,更关乎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核心思想:分解与重组
两大原理的共同精髓在于:将一个复杂的计数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易于解决的步骤或类别,分别计算后再根据原理进行组合,从而得到最终答案。
一、 乘法原理
1. 定义与描述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 n 个步骤,其中:
· 完成第1步有 m_1 种不同的方法,
· 完成第2步有 m_2 种不同的方法,
· ……
· 完成第n步有 m_n 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总共有 m_1 \times m_2 \times \cdots \times m_n 种不同的方法。
2. 核心特征(如何识别)
· 关键词:“步骤”、“阶段”、“过程”、“且”、“然后”、“接着”。
· 逻辑关系:“分步” 进行,步骤之间是 “串联” 关系,缺一不可。每一步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决策树”分支。
· 独立性:每一步的选择是相互独立的,第一步选什么不影响第二步有多少种选择(尽管选项池可能会变)。
3. 理论解析与实例
实例1:穿衣搭配
· 任务:从3件上衣和4条裤子中选一套衣服。
· 分解:
· 步骤1:选上衣,有3种方法。
· 步骤2:选裤子,有4种方法。
· 应用原理:因为先选哪件上衣,都不会影响选择裤子的数量(始终是4种),所以总方案数为 3 \times 4 = 12 种。
实例2:三位数的形成
· 任务:用数字1, 2, 3, 4, 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 分解:
· 步骤1:确定百位数字,有5种选择。
· 步骤2:确定十位数字,由于百位已用一个数字,剩4种选择。
· 步骤3:确定个位数字,剩3种选择。
· 应用原理:总数为 5 \times 4 \times 3 = 60 个。
· 深层解析:此例体现了“步骤”的先后顺序会影响后续选项的数量,但这仍然是乘法原理,因为每一步的方法数是明确的。
乘法原理的思维本质是“树状图的展开”,每一步都在为当前分支创建新的子分支。
二、 加法原理
1. 定义与描述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 n 类互斥的方案,其中:
· 第1类方案有 m_1 种不同的方法,
· 第2类方案有 m_2 种不同的方法,
· ……
· 第n类方案有 m_n 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总共有 m_1 + m_2 + \cdots + m_n 种不同的方法。
2. 核心特征(如何识别)
· 关键词:“分类”、“方案”、“要么…要么…”、“不同情况”。
· 逻辑关系:“分类” 讨论,类别之间是 “并联” 关系,彼此独立,选择任何一类都能独立完成整个任务。
· 互斥性:各类方案之间没有重叠,一种方法属于且仅属于其中一类。
3. 理论解析与实例
实例1:出行方式
· 任务:从A地到B地,可以坐火车、汽车或飞机。火车有3个车次,汽车有5个班次,飞机有2个航班。
· 分解:
· 类别1:坐火车,有3种方法。
· 类别2:坐汽车,有5种方法。
· 类别3:坐飞机,有2种方法。
· 应用原理:因为选择任何一类交通工具都能独立地完成“从A到B”的任务,且这些方案互不重叠(你不可能同时坐火车和汽车完成这一次行程),所以总方案数为 3 + 5 + 2 = 10 种。
实例2:数字选择
· 任务:从1至9中选一个奇数或一个偶数。
· 分解:
· 类别1:选奇数 (1,3,5,7,9),有5种方法。
· 类别2:选偶数 (2,4,6,8),有4种方法。
· 应用原理:总数为 5 + 4 = 9 种。
加法原理的思维本质是“集合的划分”,将一个大集合划分为若干不相交的子集,其总数就是各子集元素个数之和。
三、 核心区别与联系:哲学层面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把握两者的根本区别,下图展示了其核心思维模型:
联系:协同工作
绝大多数复杂的计数问题都需要两大原理协同工作。通常的策略是:
1. 先用加法原理进行“大类”划分(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不重复、不遗漏的简单情况)。
2. 再对每个大类用乘法原理进行“分步”计算。
经典协同实例:
· 任务:从数字0, 1, 2, 3, 4中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 分析:直接做第一步(选百位)会很麻烦,因为百位不能为0,导致第一步的方法数不确定。
· 解决:
1. (加法原理) 将所有三位数分为两类:
· 类A:百位是1, 2, 3, 4(非零数字)。
· 类B:百位是0。(但百位为0不是三位数,此类为空集,方法数为0)
2. (乘法原理) 计算类A的数量:
· 步骤1:选百位,有4种选择(1,2,3,4)。
· 步骤2:选十位,有4种选择(剩下4个数字,包括0)。
· 步骤3:选个位,有3种选择。
· 类A总数: 4 \times 4 \times 3 = 48 。
3. (加法原理) 总数 = 类A + 类B = 48 + 0 = 48。
总之理解这两种原理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得到升华。
· 乘法原理教导我们:面对一个多阶段任务,要有序地、一步步推进,关注每一步的可能性,最终的可能是各步可能性的乘积。它体现了过程性思维。
· 加法原理教导我们:面对一个多方案任务,要清晰地、不重叠地分类,关注每一类的完整性,最终可能是各类可能性的加和。它体现了分类讨论思维。
掌握这两个原理,意味着你掌握了解决一切计数问题的基本范式:“先分类,再分步”。这是从混沌走向有序,从复杂走向简单的关键思维工具。
来源:天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