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薛冰华教授病逝看高校现状 内卷压力下 教师身体健康需重点关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9:09 1

摘要:凌晨两点的教研室依然亮着灯,薛冰华教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查重报告,咖啡因已经无法驱散蔓延的疲惫。这个场景,或许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常态。2025年10月17日,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同事们收到了那个不愿相信的消息:这位51岁的副教授,永远离开了他耕耘28年的

凌晨两点的教研室依然亮着灯,薛冰华教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查重报告,咖啡因已经无法驱散蔓延的疲惫。这个场景,或许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常态。2025年10月17日,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同事们收到了那个不愿相信的消息:这位51岁的副教授,永远离开了他耕耘28年的讲台。

1974年出生的薛冰华是湖南嘉禾的"文学苗子",少年时就能把日记写出散文韵味。1997年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时,23岁的他放弃了省城报社的offer,选择回到家乡郴州,在《湘南学院报》当起了文字编辑。同事们记得,他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备着馒头,常常为了赶稿在办公室待到深夜。

边工作边考研的日子里,薛冰华创造了"三不原则":不看电视、不参加应酬、不午休。2006年拿到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时,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答辩委员会主席特意问:"你是全职读研吗?文字功底比应届生还扎实。"没人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是他在编辑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完成的。

42岁晋升副教授那年,薛冰华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讲台上放着三样东西——磨破边角的《写作学》教材、学生送的润喉糖、还有体检报告上"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单。配文写着:"讲台就是我的战场,学生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同事还打趣他太拼,他笑着把体检报告塞进抽屉:"等带完这届毕业生再说。"

湘南学院378名的软科排名,让这里的老师们比名校同行更有紧迫感。薛冰华的教案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为了让《报刊电子编辑》课程跟上技术发展,他自费报了短视频剪辑班,50岁还在向00后学生请教新媒体运营技巧。学生回忆,他的课永远座无虚席,因为"薛老师能把枯燥的编辑规范,讲成侦探小说破案现场"。

2012年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时,薛冰华带着学生做的"湘南民俗数字化保护"项目刚结项。团队成员记得,为了拍摄一个即将失传的瑶族刺绣工艺,他带着学生在大山里蹲点半个月,白天扛摄像机,晚上就在村委会办公室整理素材。那些沾满泥点的采访笔记,现在还保存在学院的资料室里。

在知网搜索"薛冰华",能看到20余篇论文的标题:《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思维转型》《地方高校学报的突围路径》......最新一篇发表在2024年12月,摘要里写道:"媒介技术变革要求教育者成为终身学习者。"而这篇论文的致谢部分,他特意感谢了"深夜依然在实验室讨论选题的同学们"。

10月15日北京中医药大学谢鸣教授离世那天,薛冰华还在教研群里转发讣告,提醒大家"要注意身体"。谁也没想到,两天后他就因突发疾病被送进医院。同事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桌上放着11月的教学日历,每节课旁边都标注着"重点讲解"的知识点,最后一页还写着:"准备申报2026年教改项目"。

北方民族大学43岁的丁海涛讲师,去世前一天还在微信群回复学生:"论文修改意见已发邮箱"。安徽大学的胡大乔教授,倒在实验室时手里还攥着实验数据记录本。这些教育者用生命诠释着"鞠躬尽瘁",却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青椒"们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连轴转,当教授们被量化考核追着跑,谁来守护这些守护者的健康?

湘南学院的银杏叶又黄了,薛冰华教授常坐的那个靠窗位置,现在放着学生自发摆放的鲜花。讲台上,新老师用着他编写的《新闻编辑学》讲义,扉页上那句"文字有温度,教育有力量",被无数笔迹圈画过。或许,这才是对一位教育者最好的纪念——他播撒的种子,正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食堂阿姨记得,薛老师总买最便宜的套餐,却会悄悄多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加个鸡腿;退休教授回忆,他每年都自掏腰包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毕业生们说,求职简历上"薛冰华推荐"五个字,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管用。这些藏在学术成果之外的温暖,或许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现在,湘南学院开始推行"教师健康打卡"制度,要求老师们每周至少运动三次,教研室晚上十点准时断电。这些改变背后,是薛冰华们用生命换来的警醒。当我们在讨论学术创新的时候,更该记住: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该以透支生命为代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学生们翻开《写作学》课本,扉页上薛冰华教授的签名依然清晰。窗外,几个年轻老师正在打羽毛球,笑声传遍整个校园。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既要像前辈那样认真做事,也要学会像他们没能做到的那样,好好生活。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成功:不是发了多少论文,不是升了什么职称,而是能不能看着自己教的学生成为栋梁,能不能陪着家人慢慢变老,能不能在讲台上站到退休那天,笑着说"我这一生,没有辜负文字,也没有辜负生命"。这,才是教育者最珍贵的学术成果。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