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系统中发现三颗地球!中国“天问”迎来宇宙“表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08:50 2

摘要:遥远宇宙中,一对恒星跳着亲密舞蹈,身边环绕着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天文学家刚刚确认的惊人发现。

遥远宇宙中,一对恒星跳着亲密舞蹈,身边环绕着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天文学家刚刚确认的惊人发现。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90光年的TOI-2267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这一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科学界认为双星环境不利于行星形成的观点,为理解行星在不同环境下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发现与正蓬勃发展的中国行星科学形成了奇妙的宇宙呼应。就在今年,中国的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珍贵样本,天问二号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小行星探测任务。

---

01 独特双星系统:宇宙中的“芭蕾舞剧”

TOI-2267是一个紧凑的双星系统——两颗恒星在极近的距离上相互绕转,创造了行星形成所需的极端引力环境。

根据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的研究,这个系统内发现了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以短周期轨道运行。

这项发现打破了多项记录:TOI-2267是已知最紧凑、最寒冷的拥有行星的双星系统,也是首个在两个恒星周围都发现凌星行星的案例。

“我们的分析显示了一种独特的行星排列方式:两颗行星在一颗恒星前 transit(凌星),第三颗则在另一颗伴星前 transit。”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列日大学ExoTIC小组研究员塞巴斯蒂安·祖尼加-费尔南德斯解释道。

02 发现之旅:从TESS到地面望远镜的接力赛

这一发现源自太空与地面望远镜的协同作战。NASA的TESS空间望远镜提供了初始观测数据,而列日大学和IAA-CSIC的天文学家使用他们自主研发的探测软件SHERLOCK,率先识别出了三颗行星中的两颗。

随后,研究团队启动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地面观测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由列日大学领导的SPECULOOS和TRAPPIST望远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专门用于研究微弱冷星周围小型系外行星的机器人望远镜,为确认这些行星的存在和表征系统特性提供了关键数据。

弗朗西斯科·J·波苏埃洛斯博士,前ExoTIC小组成员,现任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也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他强调:“这一发现突出了将空间任务与SPECULOOS和TRAPPIST等专用地面望远镜结合的力量。”

03 中国行星科学的崛起:从月背到深空

就在国际天文学家探索遥远双星系统的同时,中国的行星科学也在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2024年,中国的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

7月9日,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首批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这些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获得人类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

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本·韦斯评价:“这些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们对月球演化史的认知取得了重大进展,将有望改写教科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指出,嫦娥五号与嫦娥六号的研究,让中国科学家率先解开了“月球研究中的‘一老’与‘一新’两大核心问题”。

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了迄今最年轻的月球火山岩——年龄约为20亿年;而嫦娥六号样本中最古老的物质年龄可追溯至42亿前,彼时月球仅形成约2~3亿年。

04 形成“中国行星学派”:从跟跑到并跑

面对国际行星科学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国科学家正在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表示:“尽管研究水准显著提升,但仍需走出自主道路,要创建‘中国的月球研究学派’,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特色。”

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策略注重“后发优势”。一方面,利用中国在仪器载荷、地球化学分析、离子探针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快速产出成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聚焦关键核心问题,集中力量突破,而非“东敲西打”,跟着国外的研究热点走。

行星科学正成为地球科学的新生长点,而人才是推动这一前沿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柱。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早在2003年就开始布局这一学科,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地球与行星科学专业。

2021年,南京大学与地质地球所共建“行星科学科教融合中心”,开启科研与教育的全面合作,目前已联合培养了一批年轻科研人才。

05 未来探索:从双星系统到星际穿越

TOI-2267系统中三颗地球大小行星的发现,开启了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

这些行星是如何在如此动荡的引力环境中形成并生存下来的?它们是否拥有大气层?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更强大的观测工具。研究人员计划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和下一代巨型地面望远镜进一步研究这些遥远世界。

这些先进设备将能够精确测量这些行星的质量、密度,甚至可能分析其大气成分,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这些宇宙“亲戚”的信息。

与此同时,中国的深空探测计划也在稳步推进。计划在2030年前后,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前后,载人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展望:“地月同源,通过探月工程,我们将从月球这一中继站走进苍穹和宇宙,开创行星科学新的时代。”

---

系外行星探索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展:从单恒星到双星系统,从气态巨行星到岩石星球,每一次发现都在重塑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而在地球上,中国行星科学共同体的崛起,正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未来的史书写就2025,TOI-2267的发现与月背样本的分析,或将成为人类行星科学发展的双重奏——我们既向外探寻宇宙中更多的“地球表亲”,也向内深耕月球这片通往深空的中继站。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