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数据显示,哈佛大学2029届新生中,黑人与拉美裔比例出现断崖式下滑,而亚裔学生的比例则创下历史新高。这场由一纸判决引发的“教育地震”,正在重塑美国精英教育的面貌。
美国最高法院在2023年裁定大学招生必须“种族中立”后,两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族裔版图,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震荡。
最新数据显示,哈佛大学2029届新生中,黑人与拉美裔比例出现断崖式下滑,而亚裔学生的比例则创下历史新高。这场由一纸判决引发的“教育地震”,正在重塑美国精英教育的面貌。
根据《哈佛公报》(Harvard Gazette)公布的官方数据,哈佛大学2029届新生(即2025年秋季入学)中,仅有11.5%的学生自认为是黑人,较2028届的14.5%减少了3个百分点,远低于2023年最高法院裁决前的18%。
与此同时,拉美裔或西语裔学生比例从去年的16%骤降至11%。这些数字意味着——在两年时间里,哈佛的“多元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
相反,亚裔学生的比例却大幅飙升至41%。要知道,在“平权法案”仍有效的2027届新生中,亚裔比例仅为25%;2028届为37%;如今,这一数字几乎逼近半数。
哈佛并未公布白人学生的比例,仅表示所有美国本土学生均可自主选择是否报告族裔信息。此外,国际学生比例为16%,略高于往年。
这一变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6月的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当时,由“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发起的诉讼,指控哈佛和北卡大学在招生中“歧视高分亚裔申请者”。
最高法院以6比3的票数裁定:任何基于种族的录取考量违反宪法平等保护原则。这意味着,自那以后,美国大学必须实行“种族盲”招生——禁止在录取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考虑申请者的族裔背景。
哈佛招生与助学金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在回应中表示:“我们数十年来一直努力确保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哈佛相遇、碰撞、改变世界。即使在新的法律框架下,我们仍将谨慎遵守法律,履行我们的教育使命。”
然而,数据显示——所谓的“中立”,正在带来新的不平等。曾因“平权”政策受益的群体正在被边缘化,而在标准化考试与学术竞争中表现突出的亚裔,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哈佛并非个案。2029届普林斯顿大学新生中,黑人学生比例降至5%——为1968年以来最低;而亚裔比例从24%升至27%。耶鲁大学的情况类似:黑人学生比例从14%跌至12%,亚裔则从24%升至30%。
教育改革组织“教育改革现在”(Education Reform Now)政策主任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指出:
“几乎所有顶级高校的非裔入学比例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这是一种全系统性趋势。”
特朗普政府也在近期表态,批评高校依然存在“隐藏的种族代理变量”与“伪装成多元声明的歧视机制”。白宫方面提出一项新计划:要求所有接受联邦资助的高校公开透明地报告招生族裔数据。
与此同时,波士顿联邦法院在今年早些时候阻止了特朗普政府试图限制哈佛国际学生招生的举措。这也意味着,在“去种族化”的招生背景下,国际学生仍被视为哈佛维系“多元国际形象”的关键缓冲。
从表面上看,美国名校的招生变得“更中立”了;但实际上,这场关于“公平”的革命,正在重塑谁能进入美国的精英阶层。
对于许多亚裔家庭而言,这是一场迟来的胜利——他们终于不再因族裔而被“扣分”;但对于非裔与拉美裔学生而言,机会之门再次变窄。
哈佛的校园,依旧庄严、开放,却也正在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美国社会关于“平等”的根本困惑:当政策去除了种族的权重,是否就真的实现了公平?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