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欧盟挥向中国炼油产业的这一刀,既没砍中对手,反而可能划破自己的能源命脉!
制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欧盟挥向中国炼油产业的这一刀,既没砍中对手,反而可能划破自己的能源命脉!
大家最近肯定刷到了,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名单一公布,直接把中国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波操作可不一般,之前18轮制裁顶多搞搞金融封锁,把俄罗斯银行踢出SWIFT,或者制裁下航运船只,从没敢动第三国的能源实体企业。
这次倒好,直接把两家中国大型炼油厂、一家石油贸易公司拉进黑名单,这是首次把制裁的枪口对准中国能源中下游产业。
商务部第一时间表态,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敦促欧方赶紧停手!
可能有人会问,欧盟为啥突然改变套路?
其实核心就一个:之前的制裁漏洞太大,俄罗斯石油出口照样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炼油厂就是俄油转向亚洲的关键承接者。
要说欧盟这步棋有多冒险,得先看看中国炼油产业的硬实力。
2025年咱们的炼油总产能已经突破9.8亿吨/年,占全球52亿吨总产能的近19%,妥妥的全球第一炼油大国!
现在国内单厂规模超20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就有12个,光沿海七大基地的加工能力就达1.36亿吨。
别看有产能过剩的说法,咱们炼厂的平均开工率保持在78%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今年9月国有炼厂开工率更是冲到了81.1%。
更关键的是,咱们不只是自己用,还撑起了亚洲能源市场的半边天。
2024年中国石化产业营收达16.2万亿元,20多种石化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化工原料都得从咱们这进口。
这次被英国同步制裁的山东裕龙石化,绝对是行业里的重量级选手。
它一年能加工2000万吨原油,占中国民营炼厂总产能的3%,生产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不仅供应环渤海和华东地区,还出口到东南亚。
还有那家被制裁的石油贸易公司,也不是小角色,今年通过它完成的俄油贸易量,占中国对俄原油进口总量的8%左右。
欧盟和英国联手制裁这几家企业,明摆着是想切断俄油"进口-加工-再流通"的链条。
但说实话,这招有点想当然了。
就拿裕龙石化来说,早就开始拓展多元原油渠道,不会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你打你的制裁牌,我走我的突围路,中国企业的反制智慧,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面对欧盟的制裁压力,中国企业早就有了应对方案,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首先是供应链多元化。
参考之前山东胜星化工应对美国制裁的经验,现在被波及的企业正加速从印尼、巴西进口原油,今年从这两个国家的进口量分别暴涨73倍和156%。同时还和沙特、阿联酋签了长期协议,锁定稳定货源。
其次是结算去美元化。现在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超过90%,俄罗斯的人民币储备从1%飙升到35%。被制裁企业通过CIPS系统结算,完全能避开美元体系的风险。
最后是产业结构升级。趁着这个机会,炼油企业都在推进"减油增化"战略,多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品,降低对传统成品油出口的依赖。
大型炼化基地也在强化上下游协同,提高抗风险能力。
这波制裁看似是针对几家中国企业,实则正在加速全球石油加工权力格局的重构。现在全球炼油产业已经呈现明显的"东增西减"趋势,2025年欧盟炼油能力占比降到20.7%,而亚洲占比还在持续提升,预计到2035年能达到39.1%。
欧盟这么一制裁,进一步削弱了欧美与亚洲能源产业链的联系,倒逼咱们强化区域内合作。
现在中国正在完善能源配套体系,运输上拓展合规船舶渠道,产业上淘汰落后产能,市场上深化与东南亚、中东的合作,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能源加工贸易网络。
反观欧盟,这几年制裁俄罗斯已经付出了超1万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能源成本飙升导致工业外流。
这次制裁中国炼油企业,又切断了自己获取低价成品油的潜在渠道,后续通胀压力只会更大。
能源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制裁更狠,而是谁的产业链更稳、谁的合作圈更广,这一点欧盟显然还没看透!
欧盟的制裁大棒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全球能源权力从欧美向亚洲转移。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你觉得中国企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应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看今天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