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胡世宗先生始终将酿造高雅作品与塑造高尚人品相融相生,将文学创作与红色宣讲紧密相系,更将书写雷锋、学习雷锋、传播雷锋事迹与践行雷锋精神贯通一体。他的足迹遍布边防哨所、军营营区、校园课堂、工厂车间与社区街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讲述雷锋故事、阐释长征精神
交流与断想
一一关于 “胡世宗现象”散记之一
[写在前面]
长久以来,胡世宗先生始终将酿造高雅作品与塑造高尚人品相融相生,将文学创作与红色宣讲紧密相系,更将书写雷锋、学习雷锋、传播雷锋事迹与践行雷锋精神贯通一体。他的足迹遍布边防哨所、军营营区、校园课堂、工厂车间与社区街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讲述雷锋故事、阐释长征精神、宣讲英雄事迹为己任,矢志传播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已然铸就令人敬仰的精神传统。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82岁的胡世宗先生依旧步履不停:从边防哨所到未成年犯管教所,从部队营区到街道社区,从党政机关干部到工厂企业职工,从大专院校讲堂到中小学课堂……他结合自身厚重的人生阅历,向社会各界坦陈成长历程,畅谈“永不止步”的深刻体悟。这不仅丰富了他大写的诗意人生,更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胡世宗现象”绝不仅限于他坚持60余年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的层面。
社会各界对“胡世宗现象”的关注、朋友圈自发形成的研究热潮,以及胡世宗本人以言行对这一现象的拓展延伸,无不印证其内涵丰盈厚重,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普遍意义。
“胡世宗现象”早年间便已引发社会各界瞩目。纵观其诗意人生,这一现象的核心构成个性鲜明、经历独特——根植诗坛、心系长征、情注雷锋,正是他驰骋诗坛60载、成就自身现象的立足点、支撑点与制高点。
上世纪80年代,胡世宗的成名作《鸟儿们的歌》、老山前线创作的诗集《战争与和平咏叹调》,以及鸿篇巨制《胡世宗日记》,接连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引发轰动与高度关注。军地先后为其作品召开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胡世宗现象”一度成为热议焦点。
“胡世宗现象”也牵动着朋友圈自发的探讨与研究。自2019年起,我常品读胡世宗先生的佳作,留心学习其高尚品格,撰写了百余篇读后感。在他的指导帮助与诸多战友、文友的鼎力支持下,这些文字汇编成《大写的诗意人生——记“战士诗人”胡世宗》《尊师重友——胡世宗和他的良师益友》两书。
胡世宗先生更以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模范行动,持续提升、拓展着“胡世宗现象”的内涵:从《鸟儿们的歌》轰动诗坛到《胡世宗日记》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从《我把太阳迎进祖国》的经久流传到《洪流放歌——我写雷锋60年》的各界好评;从两走长征路创作的《沉马》《血葬》等长征诗代表作,到环球86天写就的《地球是圆的》;从75岁自驾海南并著《一路向南》,到第77部著作《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从坚持数十年面向全国的红色宣讲,到四次向沈阳市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捐赠家庭档案、珍贵书画、图书杂志与书信文稿……他始终以行动镌刻“生命符号”,书写着“胡世宗现象”的光辉篇章。
近日,我梳理了与战友、文友们关于“胡世宗现象”的交流与思考,将从10月25日起陆续发布,以期助力大家更深入持久地研究这一现象。
2025年10月25日
2021年4月22日,我在微信朋友圈推出《我眼中的胡世宗》栏目当天,老战友、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社长郭宝山大校便率先留言,旗帜鲜明地写道:“胡世宗现象,值得研究;胡老师作品,值得品评!”
该栏目持续至当年6月26日,历时两个多月,发布赏读胡世宗作品的读后感、随笔60余篇,得到众多战友、文友及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与好评。由此可见,郭宝山所言的“研究胡世宗现象,品评胡世宗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良好的社会氛围。
断想:
宝山第一时间的简短留言,绝非随口之言,而是源于独到的认知、长期的积淀与深刻的共鸣。对我而言,这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胡世宗现象”涵盖广泛、内容丰赡,对其研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少数人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凝聚各方力量,方能推动研究走向深入。当前的问题在于,尚缺乏有号召力的组织者与有实干能力的志愿者。若能将这种自发、分散的品读作品、学习人品的现象,提升为对“胡世宗现象”的规范化研究,无疑是极具社会意义的举措。这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更不应局限于原沈阳军区的有识之士——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归功于人民军队,也值得全社会共同珍视与探究。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