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宗尊师重友启示录之六:勤学拉近距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04:45 3

摘要:胡世宗先生以其独特的交往智慧,架起了一座连接前辈与后学的精神桥梁。他与刘白羽、贺敬之、李瑛、张光年、浩然、臧克家、魏巍等文坛大家的深厚情谊,不仅是一段段佳话,更是一部生动的"勤学交友"启示录。胡世宗用自己数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尊师重友,始于勤奋好学的态度

胡世宗尊师重友启示录之六:勤学拉近距离

胡世宗先生以其独特的交往智慧,架起了一座连接前辈与后学的精神桥梁。他与刘白羽、贺敬之、李瑛、张光年、浩然、臧克家、魏巍等文坛大家的深厚情谊,不仅是一段段佳话,更是一部生动的"勤学交友"启示录。胡世宗用自己数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尊师重友,始于勤奋好学的态度,成于持之以恒的交流,终于心灵相通的默契。

以学为桥。胡世宗初入文坛时,面对这些高山仰止的前辈,并未因距离而却步。他选择以质朴管用、便捷持久的方式拉近距离——勤奋学习前辈的作品。在结识臧克家前,他反复研读《烙印》《泥土的歌》,甚至能背诵其中重要篇章;与李瑛交往前,他系统梳理了对方诗歌创作的演变轨迹。这种"预习式"的学习,让他在初次交流时就能言之有物,迅速获得前辈们的认可。刘白羽曾感慨:"世宗谈我的《长江三日》,比我自己记得还清楚。"(引自2001年3月12日《胡世宗日记》)这种建立在深度理解对方作品基础上的交往,自然超越了泛泛之交的层面。

以问为媒。胡世宗的勤学不是单向的仰视,而是充满思辨的对话。他善于在研读中发现问题,带着思考求教。向贺敬之请教《回延安》的创作时,他不仅谈感受,更提出"如何平衡政治抒情与艺术表达"的深层思考;与张光年讨论《黄河大合唱》时,他大胆探讨革命文艺的当代价值。魏巍特别提到:"世宗同志很会提问,他研究过我的创作手记,每次提问总能戳中创作的要害,这很难得。"(引自2002年5月的一次关于《东方》创作的访谈)这种有准备有沟通有往来的交流,打破了年龄与资历的隔阂,让师友关系升华为思想碰撞的知音之谊。胡世宗用实践证明:真正的勤学不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通过独立思考,努力与前辈的精神世界拉近距离,或同步,或匹配,或对等。

以恒为基。胡世宗与师友们长达数十年的情谊尤为珍贵。这得益于他将勤学转化为日常习惯。与浩然交往的四十年间,他坚持记录每次谈话要点,定期重读对方作品;李瑛住院期间,他带着新整理的创作年表前去探讨。这种持续的学习交流,让情谊历久弥新。臧克家晚年视力衰退,胡世宗便定期为他朗读新作;张光年行动不便时,他整理好文献资料上门请教。贺敬之专访《关于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明确提及:"像胡世宗这样的同志,是把学习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人。他读诗、写诗、研究诗,几十年如一日。""(引自《诗刊》2007年第3期第18页)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勤学态度,让短暂的师生缘分延续为终身的友谊。

胡世宗的经历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信息如何爆炸,勤学仍然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它不同于功利性的社交技巧,而是以真诚求知为起点,以思想共鸣为归宿的精神之旅。当我们像胡世宗那样用心研读前辈著作、用脑思考创作真谛、用情维系学术对话时,时空的距离自会消弭,代际的隔阂终将跨越。这种建立在共同求知基础上的情谊,才是真正历久弥坚的师友之道。

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妙招,可以概括为用学习的态度走近他人,用求知的精神深化交往,用持续的学习滋养情谊。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持续学习的必然。用学习拉近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心与心之间的共鸣。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