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其颠覆性创新不仅重构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更深刻改变了知识生产、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人工智能技术集群正以数据要素的泛在连接、算法系统的智能决策与虚实融合的场景建构,重塑教育的传统范式。20
□ 冀艳利
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其颠覆性创新不仅重构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更深刻改变了知识生产、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人工智能技术集群正以数据要素的泛在连接、算法系统的智能决策与虚实融合的场景建构,重塑教育的传统范式。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感知力、智能决策力与场景建构力,深入探究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育人的实践进路,既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的时代要求,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全球意识形态博弈复杂局面的关键举措。
构建智能技术支撑体系,筑牢育人底座。突破传统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框架,打造思想性、教育性和技术性相融合的智能支撑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赋能新格局。首先,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平台。整合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构建覆盖全校域的智能思政教育云平台;建设教育大数据中枢,系统性采集、标准化汇聚、安全化存储来自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源异构的相关数据;针对思政教育场景中特有的文本语义、情感识别、价值判断等需求,开发专用算法库和模型库,为上层应用提供算法支持;制定兼容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规范,破除“信息孤岛”,确保各类智能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其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研发适用于思政领域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技术,提升对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话语的精准解析与生成能力;攻关学习行为与情感分析技术,融合文本、语音、图像及行为日志等数据,精细化构建学习者画像;聚焦价值观内化与外显的测量难题,研究基于行为数据、认知表现及情感反馈的多维智能评估模型,探索价值观倾向的隐性测量路径。最后,加强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制定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制度规范,保护学生隐私,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正当性与必要性;强化智能系统安全防护,提升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的主动防御、实时监测与应急响应能力。
重塑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创新育人载体。高校思政育人创新需要全方位重构内容生产机制、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反馈模式,实现育人过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统一供给向精准滴灌转变。一是创新内容呈现方式,提升教学资源供给质量。利用知识图谱技术,解析思政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整合优质文本、音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智能化思政教学资源库,并设置智能检索与个性化推荐功能,破解资源“沉睡”与供需错配难题;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创设沉浸式、交互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二是构建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体验。利用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师生提供实时答疑、路径引导、学情诊断等支持,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强化重点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在规模化教学下实现个性化关注;打造协作式智能学习环境,在虚拟空间开展小组协作、在线辩论等活动。三是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效果持续精进。综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日志、课堂交互数据、情感识别信息等,伴随式监测学生学习投入度、认知状态、情感倾向,形成学习过程画像;整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数据,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价值引领的渗透度;将分析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与学生,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闭环教育机制。
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优化育人格局。教师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育人的关键主体。提升教师智能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认知重构、能力培养和机制创新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其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角色定位。思政教师应筑牢智能协同育人新理念,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适用边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内容生成等方面的优势;树立“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智能教育观,拓展教育可能性边界,统一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教育的价值理性,既避免技术万能论的盲目崇拜,又防止技术无用论的保守倾向,在育人实践中使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其二,提升教育能力,增强技术水平。建立分层的教师智能素养提升机制:在基础层面,重点提升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使用、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智能工具的评估选择等实操技能;在进阶层面,重点提升智能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初步基于人工智能设计混合式课程、以数据驱动制定精准教学策略等;在高阶层面,重点提升智能教育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场景的原创设计、教育技术问题的诊断解决、智能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等创造性活动。其三,创新教育机制,优化人机协同。制定人机协同思政教育规范,明确智能技术在备课、授课、评价等环节的具体分工;建立智能教育实践共同体,通过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教师智能教育实践智慧的积累;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智能素养纳入考核指标,激发教师探索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政育人数字化创新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化时代整合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2024SJSZ007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