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的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类似。钠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有望部分取代锂电池。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的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类似。钠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有望部分取代锂电池。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报告2025-2031”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51.1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2.2%。
图00001. 钠离子电池,全球市场总体规模
图00002. 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前15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基于2025年调研数据;目前最新数据以本公司最新调研数据为准)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全球范围内钠离子电池生产商主要包括中科海钠、华阳股份、宁德时代、江苏众钠能源、维科技术、孚能科技、立方新能源、Natron Energy、传艺科技、多氟多等。2024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89.0%的市场份额。
钠离子电池,全球市场规模,按产品类型细分,层状氧化物 (NaxTMO2) 处于主导地位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层状氧化物 (NaxTMO2)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81.3%的份额。
钠离子电池,全球市场规模,按场景细分,储能系统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有93%份额
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储能系统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93.0%的份额。
主要驱动因素:
钠是地球上第三丰富的元素。与锂资源相比,钠的储量更为丰富,分布范围也更为广泛。这使得钠离子电池的资源供应更具保障性,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钠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随着正负极材料体系、产业链和制造工艺的逐步完善和成熟,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使得钠离子电池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有望在汽车领域取代铅酸电池和部分锂离子电池。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储能需求也快速增长。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技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中低端汽车或两轮车、储能、商用车以及一些低续航里程的乘用车领域,钠离子电池预计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阻碍因素:
当前钠电池产业发展面临能量密度低、技术尚不成熟、供应链亟待完善、理论低成本水平尚未达到等挑战。要突破这些挑战,需要全行业协同创新,共同攻克难关。然而,随着当前钠电发展趋势的日趋复杂,钠电池技术突破仍需更长时间。
在形态设计方面,相较于方形和软包,圆柱形电池设计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倍率高、散热性能好等优势。例如,圆柱形电池可以减缓钠离子电池性能衰减,在化成、循环和储存过程中可以容忍一定量的气体产生,质量一致性也相对容易做到。此外,圆柱形电池易于组装,易于标准化,从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
清纳科技董事长也表示,圆柱形电芯的结构和工艺最为规范,可以实现大规模稳定生产。同时,圆柱形电芯的平均设备投资最低,效率和良率最高,一致性也最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圆柱形封装外,方形封装也因其可靠性高、系统能效高、重量相对较轻、能量密度高、结构相对简单、扩容相对方便等诸多优势,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追捧。
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和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哪种电池形态将成为业内最抢手的封装方式也需要持续关注。
行业发展趋势:
钠离子电池是一个新兴市场,目前各厂商正处于产能布局阶段,部分企业在储能、汽车、两轮电动自行车等低速交通工具领域已有示范性项目合作,但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未来随着产品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整体市场容量和产量将快速增长。
龙头企业在产品专利和技术积累方面优势明显,落后企业难以突破技术封锁。龙头企业已具备成本优势;此外,中科海纳等龙头企业借助政府背景、地方政策项目支持,在短期内已实现项目落地和产品出货。短期内,市场领导者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车用钠离子电池主要受限于钠离子的物理特性和目前产品的技术水平,虽然部分企业在微型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实现产品合作,但合作项目车型产量极低,新能源汽车钠离子电池装机量增长缓慢;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钠离子电池在车辆等方面的应用将更加丰富,产品出货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来源:可爱无尾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