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丧失理性的“偏差”,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22:25 2

摘要:怎么在得和失之间选择?怎么判断风险?怎么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其实都是经济学思维。想要培养孩子的经济学意识,重点不是教他们数钱,而是用科学教会他们:这也是孩子迫切需要的新未来生存法则——不被算法绑架,不被即时快感透支未来,拥有长期主义的思维。日本教育专家、明治学

夜读 vol.463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怎么在得和失之间选择?怎么判断风险?怎么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其实都是经济学思维。想要培养孩子的经济学意识,重点不是教他们数钱,而是用科学教会他们:这也是孩子迫切需要的新未来生存法则——不被算法绑架,不被即时快感透支未来,拥有长期主义的思维。日本教育专家、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用可爱漫画+100多个生活化场景,带孩子走进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重塑财富认知逻辑。

本文摘录自《小学生就该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英语单词“bias”的意思是“偏差”“偏离率”,也就是“主观臆断”。

无论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否有这种倾向,他都有可能陷入各种各样的偏差之中。你也有过根据一些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与固有观念行动的时候吧,有时还可能因为这些偏差做出不理性的决定。

例如,如果你在暑假刚开始时就认为“作业轻轻松松就能写完”,那么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偏差——“规划谬误”(第4章第7节)。

之前提到启发式思考下的直观判断会出现错误,也是受到了偏差的影响。要想不受影响,做出理性判断,就要了解偏差的种类,并且接受自己做事也是有偏差的事实。了解人类容易陷入的偏差,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主观臆断”,做出合理的决策。第4章将为大家介绍有代表性的偏差,相信各位能找到一些共鸣——“我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失败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个”。

2让人囿于眼前、推迟长远目标的“当下偏差”

★输给眼前的诱惑是人之常情?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原本计划攒够零花钱,给自己买个新手机,可是看到喜欢的文具和漫画就忍不住去买,最后总也攒不够钱。

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攒够买手机的钱,还要花不少时间呢”,于是搁置了买手机的目标,去满足眼下的欲望。事后再后悔,痛恨自己又乱买东西,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了。可到了下次总会重蹈覆辙,虽然每每都悔恨不已,但却丝毫没有办法。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叫做“当下偏差”的认知偏差,比起长远的巨大利益,人们往往会被眼下的小利益所诱惑。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①现在立刻获得10 000元

②1年后获得15 000元

把10 000元存银行,1年也挣不了100元利息。而选择②的话,多等1年就能多拿5 000元,明显更划算。即便这样,很多人还是想立刻拿到钱,选择了①。理论上来讲多等1年比较明智,但大家等不了,会选择追求眼前的利益。

想一想

·你有经不住眼前诱惑的经历吗?

·你做事的时候爱拖延,还是不爱拖延呢?

3让人乐于保持原样的“安于现状偏差”

★总是安于现状,就会跟不上时代!

虽然智能手机很方便,但依然有人使用键盘手机。在智能手机时代,使用键盘手机的理由各不相同,不过相信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感觉换成智能手机很麻烦”。用惯了智能手机的人肯定认为使用智能手机更加方便,但是用惯了键盘手机的人肯定觉得换成智能手机还要学很多新的操作方法,很麻烦。

世界上总会出现新产品或新服务,这些新事物往往性能优越、使用方便。既然如此,以“麻烦”为理由逃避新事物的做法,真的理性吗?

例如,以前转账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而现在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就能操作,而且大概率手续费还更低。即便这样,依然有人害怕改变,专门花时间到银行,支付更多的手续费进行转账。

虽然并不是每种新事物都值得大家尝试,但是如果“安于现状偏差”太过严重,就容易被时代抛下,损失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承受更多不便。

想一想

·你是不是也以“太麻烦了”为理由,放弃改变、一直拖延呢?

·你认为保持现状的话,会变得更好吗?

4只相信自己乐于相信之事的“主观验证”

★人们不希望自己信任的事物遭到否定

假设你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喜欢的人。如果你的朋友说了有关这位心上人的好话,你听到后八成会觉得“不愧是我喜欢的人”。而如果朋友说的是坏话,那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谣言不信也罢”,直接当耳旁风了。

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不愿意相信的就当没听见,这种倾向叫做“主观验证”。

没有人愿意听坏话,因为它攻击了自己信任的事物。但如果完全视而不见,就无法基于事实做出正确判断。因此,聪明的人面对批评也能坦然接受。他们会对其提出质疑,并且通过查阅书籍、征求不同人的意见等方式,避免陷入错误与主观臆断之中。

了解负面消息,才能及时应对问题。早些发现喜欢的人有问题,就能在结婚之前及时分手止损。如果无视负面消息草率结婚,那可就麻烦了。只相信好消息,无视坏消息,迟迟不愿意接受现实,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想一想

·你有过只接受好消息的经历吗?

·你有没有过感觉“要是早点知道这个坏消息就好了”的时刻呢?

5喜欢与大家保持一致的“从众效应”

★和他人保持一致令人安心,却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当你想吃拉面的时候,正好找到了两家相邻的拉面店。其中一家的客人满满当当,而另一家还空着一大半座位。

此时,你可能会觉得“肯定是人多的这家更好吃!就选它了”吧!这是因为与更多的人保持一致,能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心感。我们把这样的倾向叫做“从众心理”。

然而,和大家采取同样的行动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比如,人满为患的这家拉面店不一定合自己的口味,也说不定原本是另一家店人更多,有10个结伴同行的大学生找不到座位,没办法才进了原本人少的这家店,正好坐满了。

在学校里老师要求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明明自己想举手,一看周围的同学没有一个人举,就开始犹豫不安,默默把手放低了些。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这是因为“从众效应”在作祟。大多数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举手是不正确的选择,然而,和大家保持一致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想一想

·随波逐流地做某事,结果却违反了规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你认为从众效应对团结合作有帮助吗?

6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的“少即是好效应”

★限定商品受欢迎的原因

珍珠奶茶最流行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去买,到了现在就几乎看不到排队的人了。这是因为奶茶店铺的数量激增,珍珠奶茶的稀有性(不容易得到的性质)消失,自然就没有人排队了。

相信大家并不是突然讨厌喝珍珠奶茶了,只是当时排队的人认为珍珠奶茶好喝,排多长时间的队都值得,而现在他们根本不想排队。

人类总是容易从难以得到的东西那里感受到价值,这就是少即是好效应。一听到“季节限定”“数量限定”就想买,这也是少即是好效应在作祟。珍珠奶茶确实好喝,可是让它获得如此高的人气,使大家都想喝的最主要原因,恐怕要归于“很难喝到”这一点。

我们在各类店铺里经常能看到“限定”这个字眼。它也是一种销售策略,营造商品稀缺的氛围,目的是让客人对本来不那么感兴趣的商品产生兴趣。会为这些策略买单的伙伴们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开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想一想

·你有没有想买“限定商品”的经历呢?

·你有没有因为稀有性而购买某件物品,到手后立刻对其失去兴趣的经历呢?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拜托点下“在看”

来源:运动健康达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