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进入10月,身边的朋友都在过生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20:34 2

摘要:来做个小统计,进入10月以后,你总共刷到了几条生日朋友圈?每年一进入10月,就有不少朋友感慨:“10月份也太多人过生日了吧,挑礼物比我上班还难。”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也引起了讨论。这是错觉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为什么10月份人们都扎堆过起了生日?出生人口的季节性

来做个小统计,进入10月以后,你总共刷到了几条生日朋友圈?每年一进入10月,就有不少朋友感慨:“10月份也太多人过生日了吧,挑礼物比我上班还难。”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也引起了讨论。这是错觉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为什么10月份人们都扎堆过起了生日? 出生人口的季节性

觉得10月后过生日的人很多,并不完全是错觉。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出生人口的月度分布一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出生人口的季节性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指生育高峰出现在年初,之后逐月递减;另一种是“美国模式”,指生育低谷出现在春季,之后逐月递增,到初秋之际达到高峰再递减。多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的月度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总体来说以冬季为出生高峰,春夏季为出生低谷,显著不同于上述两种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学科国际期刊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生物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发表的Analysing the seasonality of births in mainland China一文,作者杨宇翔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结论:“季节性出生波动较大,10月出生高峰明显。”

图源:参考文献[1]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王丹寅团队于2021年发表的《中国出生人口的季节性模式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国1960—2019年出生人口的季节性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0—12月出生人口所占比重较高,是出生高峰月,标准化后的10—12月出生的人数比月平均出生数要多15%—30%。

图源:参考文献[2]

时间尺度再拉近一点,梁海艳教授于2023年发表的基于第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中国出生人口月度模式及其特征研究》一文显示:普查前一年11月至后一年3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多,4月至10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少。在该论文中,出生高峰虽呈现出后移至11月出现的趋势,但仍然遵循冬季高峰、春夏季低谷的季节性模式。

图源:参考文献[3]

10月怎么就成了生日热门月?

关于人类出生季节性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J. Dahlberg和G. Andersson在2018年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开放获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Open(《人类生殖开放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将相关解释归纳为三类:气候因素、能量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而在社会文化因素中,与生育概率相关的因素最受关注。许多国家在重大节日后的9个月左右会出现出生率高峰,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欧洲国家在9月份会出现小幅出生高峰。

不同于欧美国家的9月出生高峰,我们国家的出生高峰出现在10月及11月。“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说法流传已久,不过胚胎真正发育的时间只有约9个月。10月、11月出生的人多,换言之,便是1月、2月受孕事件发生较多。

而1至2月中国人普遍都在做什么呢?

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春节假期。

这种联想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证实。上述王丹寅团队及梁海艳均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上提到“我国存在与西方‘圣诞节效应’类似的‘假日效应’,人们在五一、春节期间怀孕的比例极高”。

杨宇翔则在其论文中使用了The Spring Festival effect(春节效应)一词来概括其观点,他对城乡居民的行为动机做了不同区分:“目前的假设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春节是一个长假,让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受孕;同时,在农村地区,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赚钱,春节是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从而为他们创造了怀孕的机会。”

春节效应下的城乡差异在上述几篇论文中也涉及讨论。如杨宇翔在研究中发现,河北、四川等农民工输出大省,10月出生高峰比其他省份更突出。原因在于早年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一年中只有春节能集中返乡与家人团聚。短暂的相处期内,受孕概率显著升高,这些宝宝的生日大多集中在次年10月。

另外,杨宇翔还绘制了春节时间与10月和11月出生数之比之间的相关性图表,可见两者呈现了高相关性。按9个月的孕期时间往后推算,春节若来得早,当年10月的出生人数就会比11月多,10月和11月出生数之比就变高;春节若来得晚,11月的出生人数就会稍微追上一点,导致该比例下降。

图源:参考文献[1]

此外,“春节效应”不光在国内存在,在海外华人中间也很常见。

一项针对四个国家(地区)华人的研究表明,他们也有10月或11月出生高峰现象,论文中解释道,“传统中国文化对这四个国家(地区)生育的季节性有强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改变这种季节性模式”——说明哪怕在国外,华人还是会趁春节团聚、结婚,“春节效应”是刻在文化里的习惯。

此外,除了春节这个重大因素,还有一些现代政策和社会需求,也在悄悄影响着出生月份,让秋冬个别月份的生日潮更明显。

如王丹寅团队的研究中发现,1990年以来,8月的出生偏移度逐渐上升,成了除9到12月之外的“出生小高峰月”,论文中提到有观点认为:是因为198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截止到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报名就读”。部分家长为让子女早一年上学,会特意让孩子赶在截止日期前出生——8月出生的孩子,和9到12月出生的孩子,其实都属于“秋冬出生大军”,只是8月受到的政策干预更明显。

又比如生育政策的影响。

上述研究同时发现,2014年单独两孩政策、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二孩出生的月度分布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2014年二孩出生高峰集中在10—12月,这三个月标准化后的出生人数比月平均多5.92%—23.27%,政策效应还持续到了2015年初。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二孩更是高度集中在10—12月出生,这三个月标准化后的人数比月平均多19.59%—32.93%,且这种集中趋势延续到了2017年。

两次政策调整都让10月及后续月份的二孩出生数量显著增加,原本10月就有常规的出生人群,再加上政策放开后集中出生的二孩,生日扎堆的情况就更突出了。

图源:参考文献[2]

总而言之,我们感觉身边10月以后过生日的朋友多,是春节的文化习惯、几十年的人口规律,甚至是现代政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Yang Y. Analysing the seasonality of births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21;53(2):233-246. doi:10.1017/S0021932020000164

[2]王丹寅,张翠玲,张许颖 & 王英安.(2021).中国出生人口的季节性模式分析.人口学刊,43(03),1-13.

[3]梁海艳.(2023).中国出生人口月度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45(02),44-54.

[4]J Dahlberg, G Andersson, Changi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births by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 population-based register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Open, Volume 2018, Issue 4, 2018, hoy015.

作者:敏敏 刘奕君

编辑:陈燕妮

值班编辑:敏敏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

来源:壹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