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名校模考作文(983)“我的假期阅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8:52 1

摘要:中考结束,我们迎来长假。许多同学假期阅读活动丰富,有读经典名著的,有提前读高中课本的,有借旅行阅读城市或风景名胜的,还有读懂了之前亲人或师友某个行为包含的苦心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考结束,我们迎来长假。许多同学假期阅读活动丰富,有读经典名著的,有提前读高中课本的,有借旅行阅读城市或风景名胜的,还有读懂了之前亲人或师友某个行为包含的苦心的……

请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以“我的假期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5)不得套作、抄袭。

【范文参考】:

假期里的两本 “书”

中考结束的铃声响起时,窗外的蝉鸣正盛,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个没有作业压迫的长假,我终于有机会放下紧绷的神经,去读几本真正想读的 “书”—— 一本是案头的经典名著,另一本,却是生活里藏着的、关于外婆的 “书”。

假期第一天,我便从书架上抽出了那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朝花夕拾》。之前总听老师说鲁迅的文字 “冷峻又温暖”,可初三时为了应付考试,匆匆读过的片段,只记得些零散的考点,从未真正读懂字里行间的温度。这个假期,我终于能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伴着清晨的微风,一字一句地细品。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描写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后院,也曾跟着外婆摘过类似的野果,那种酸甜的滋味,和文中的描述一模一样,原来文字真的能把遥远的记忆唤醒。读到《藤野先生》里,鲁迅在异国他乡收到藤野先生批改的讲义,“每一页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我又想起自己的班主任,每次批改作业时,也总在错题旁写下详细的讲解,那些红色的字迹,和藤野先生的关怀一样,都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这个假期,我才算真正 “读” 懂了《朝花夕拾》—— 它不只是一本需要背诵段落的名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人成长中都曾遇见的美好与感动。

如果说《朝花夕拾》是我主动翻开的书,那读懂外婆,则是这个假期里最意外的 “阅读” 收获。以前总觉得外婆很 “唠叨”:每天早上会一遍遍催我吃早饭,出门时会反复叮嘱我带伞,就连我玩手机时,也会在旁边念叨 “少看会儿屏幕,对眼睛不好”。中考前的那段时间,我总嫌她烦,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和她多说一句话。这个假期,有天傍晚,我看见外婆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我的初中课本,一边翻,一边在笔记本上慢慢写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才发现她在抄录课本里的古诗词,有些字不会写,就用拼音标注,旁边还画着小小的花朵图案。外婆见我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以前说喜欢这些诗,我想着抄下来,等你有空了,咱们一起念念。” 那一刻,我忽然鼻子一酸 —— 原来她之前的 “唠叨”,都是怕我照顾不好自己;她抄录古诗词,只是想找一个能和我聊天的话题。那天晚上,我陪着外婆坐在院子里,听她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听她念她抄录的诗词,她的声音不再像以前那样 “唠叨”,反而变得格外亲切。这个假期,我终于 “读” 懂了外婆的苦心:那些看似琐碎的叮嘱,其实都是藏在岁月里的爱,只是以前的我,从来没有耐心去 “阅读”。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经典名著,也 “读” 懂了一位亲人。我忽然明白,阅读不只是坐在书桌前翻书,更是用心灵去感受生活里的点滴。读《朝花夕拾》,让我学会了在文字里寻找共鸣;读外婆,让我学会了在日常里感受爱。这些 “阅读” 的收获,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珍贵,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陪着我走向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也陪着我慢慢读懂更多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故事。

在书页与街巷间行走

中考结束的那个夏天,阳光像融化的蜜糖,黏稠而明亮。长假如一片无垠的海铺展在眼前,同学们纷纷扬帆——有人潜入经典名著的深流,有人提前翻动高中课本的浪花,还有人借旅行之舟,阅读城市的肌理与山河的脉络。而我,则选择了一条不疾不徐的小径,在书页与街巷之间穿行,让文字的墨香与生活的烟火气交织成这个假期最独特的阅读。

起初,我也捧起厚重的经典,试图在《红楼梦》的亭台楼阁中寻找青春的回响。然而,那些精雕细琢的词句虽美,却总隔着一层薄纱,难以真正沁入心脾。直到一个午后,我放下书本,独自走进老城区那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巷子深处,一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戴着老花镜,正用一把小镊子仔细地修理着一只老旧的怀表。他的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时间本身。我驻足良久,忽然想起语文老师曾默默为我补课到黄昏,那时她眼镜片后疲惫却坚持的眼神,与此刻竟如此相似。那一刻,我读懂了她沉默背后的苦心——那不是义务,而是对一个迷茫少年的温柔托举。这无声的“阅读”,比任何小说都更深刻地触动了我。

此后,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纸张。我开始用脚步丈量城市。在博物馆里,我不再匆匆掠过展品,而是尝试理解每一件器物背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在公园的长椅上,我观察来往行人: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着散步,年轻人戴着耳机疾步前行,孩子们追逐着飘飞的气球……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诗行,拼凑出城市真实的呼吸与心跳。我忽然明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非将两者割裂,而是让书本的智慧照亮现实的细节,又让现实的鲜活反哺书中的思想。

夜晚归家,重拾书本时,心境已然不同。读《平凡的世界》,我不再仅仅感动于孙少平的奋斗,更能体会他面对黄土高原时那种既沉重又坚韧的生命感——这感觉,恰如我在老街看到的、被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的砖墙。书籍不再是遥远的寓言,而成了理解生活的密码本。

这个假期,我没有读完几十本书,也没有走遍千山万水,但我学会了以更开放的心去“阅读”世界。原来,真正的阅读,是让心灵成为一面镜子,既能映照书中的星辰大海,也能折射街角一束斜阳的温暖。当书页的智慧与生活的纹理相互渗透,每一次凝视、每一次行走、每一次顿悟,都是生命在无声地翻动新的篇章。

中考后的长假,当同学们埋首经典或行万里路时,我选择阅读一本特殊的“书”——外婆的呢喃。这部以吴侬软语写就的“孤本”,正随光阴流逝而字迹漫漶。我的阅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聆听。

初始,这阅读是焦灼的。外婆的方言于我,如同天书。她讲述的陈年旧事,在我听来琐碎如流水账。我试图用录音留存,却发现技术能捕获声波,却难挽其神韵。那声音背后的温度、那份将个人史嵌入方言独有韵律的郑重,在冰冷播放中消散殆尽。我陷入迷茫——若“文本”本身即将湮灭,记录式的阅读意义何在?

转机发生在一个午后。外婆用方言哼起一首古老的“蚕花谣”,声音温软如春蚕吐丝,眼神辽远似望穿年华。我虽不全懂词意,却在那一刻被击中——我“读”懂了那不再仅是信息,而是一个族群、一方水土在她生命中的鲜活刻印,是工业文明席卷前,农耕记忆最后的低吟。

我的阅读方式由此蜕变。我不再是被动的记录员,而成为主动的破译者与共鸣体。我学习方言,如同钻研古老文字;我追问歌谣背后的岁时节令、民俗信仰,是在为这“文本”做注疏。更重要的是,我尝试以心灵去呼应。当我用生硬的发音模仿童谣,外婆眼中爆发的光芒,让我明白——我的倾听与传承意愿,才是对抗遗忘最有力的姿态。这部“书”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在两个灵魂间完成交付与承续。

假期将尽,我的阅读远未完结。外婆的方言仍如风中之烛,但我已不再是那个无助的旁观者。我以耳与心为楮墨,录下这不绝如缕的文明微光。这次深度阅读让我彻悟:有些书,不在架上,而在风中、在血脉里;有些阅读,关乎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温度的感知,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精神的鞠躬。

当我第一次用走调的音节完整复述那首“蚕花谣”,外婆混浊眼底泛起的水光,便是这部“孤本”对我这笨拙而虔诚的读者,最珍贵的批注与钤印。

蝉鸣裹挟着暑气漫过窗棂,中考后的暑假像一方突然展开的信笺,等待我用各种方式落笔书写。这个假期,我在翻动的书页间遇见星辰大海,在行走的旅途中触摸历史纹理,更在生活的琐碎里读懂了那些未曾言说的深情。每一次“阅读”,都是灵魂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晨起时的光影最宜捧卷细读。我枕着夏风掀开《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黄土地上挣扎的身影渐渐清晰。田福堂家的窑洞飘出玉米糊糊的香气时,母亲恰好端来刚熬好的绿豆粥;书中双水村的暴雨冲刷着山路,窗外也恰巧落下几滴清凉的急雨。那些被路遥先生刻进文字的生活褶皱,竟与我的日常如此熨帖。读到润叶被迫放弃爱情的那章,泪水晕开了纸上的墨痕,恍惚看见母亲年轻时藏在箱底的日记本——原来每代人都要在自己的时代里学习坚强。书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者,让我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影子。

背包里的笔记本记录着另一场盛大的阅读。列车碾碎钢轨上的月光,载我去往江南古镇。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车辙,是千百年来商队走过的诗行;老茶楼斑驳的木柱上,还留着茶客们随手刻下的半阕小令。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黛瓦飞檐滴水成线,恍若走进了戴望舒笔下永远朦胧的江南。当地老人坐在门槛上剥菱角,絮絮说着这座古镇从前的模样:哪条河曾运载着皇家贡品,哪座桥见证过举人及第。砖雕石砌间流淌着文脉,一草一木都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当我抚摸着祠堂梁柱上褪色的彩绘,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认真聆听岁月的低语。

最意外的阅读发生在晚餐后的葡萄架下。父亲泡上一壶浓茶,慢悠悠说起小时候跟着爷爷赶集的故事。蝉声清越,晚风掀动他的衣角,那些素日里被他轻描淡写的往事,此刻竟鲜活得像刚出土的陶器。他说第一次进城读书时,我把他的旧书包摩挲得发亮;说我发烧那夜,他背着我在急诊室来回踱步,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往日严厉的背影突然柔软下来,我才惊觉时光早已悄悄转换了我们的角色——曾经为我遮雨的人渐生华发,而我终于长成了能为他们撑伞的模样。这场迟到的对话,让我读到了世界上最温暖的篇章。

暮色四合时整理行囊,发现衣服口袋里藏着母亲塞的薄荷糖,书包夹层里有父亲放的应急药品清单。原来最深的阅读不在远方,而在转身就能触及的地方。这个暑假,我在纸张沙沙声中听见理想的抽穗拔节,在山水迢递间触摸文明的温度,在家人的絮语里读懂爱的密码。每一种阅读都在重塑着我的认知版图,如同春溪汇入江河,终将成为托举翅膀的力量。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