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用AI制作“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来整蛊家人的帖子,在社交平台走红。10月17日晚,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了高度逼真的“流浪汉卧坐餐厅”等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辖区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民警
近日,用AI制作“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来整蛊家人的帖子,在社交平台走红。10月17日晚,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了高度逼真的“流浪汉卧坐餐厅”等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辖区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民警火速赶往现场。民警现场核实情况,确认是一场虚惊。近期多地已出现类似闹剧,有的引发整栋楼逐层排查,有的导致亲属紧急奔袭。
AI娱乐化,公共资源伤不起!事实上,这类 AI整蛊正成为社交平台“新玩法”恶作剧的危害,早已超越玩笑范畴,最直接的是透支公共应急资源——民警出警的车辆损耗、人力成本,本应用于处理真实警情。而某起类似事件中整栋楼的逐层排查,更是让物业与居民的精力空耗。更隐蔽的是摧毁社会信任基石,当“AI造伪”频繁上演,真正的求助信号可能被当成玩笑,这就像“狼来了”的寓言正在数字时代重现。若虚假信息扩散引发社会恐慌,更会动摇公共秩序根基。
AI整蛊闹剧频发的根源,首先,技术门槛骤降让“造假”唾手可得,AI工具的“无门槛使用”成为乱象温床。同时,社交平台的流量导向作祟,“整蛊效果”被刻意放大形成示范效应。另外,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将浪费公共资源视作“测试感情”的无聊游戏。
然而,法律早已为AI滥用划下了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今年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更将未标识的 AI生成内容纳入重点整治清单。
AI整蛊岂能触碰法律红线?治理这类乱象还需“技术+惩戒”双管齐下。一方面,AI工具提供商必须加装“责任阀门”,在生成涉安全、隐私内容时强制弹出法律风险提示,嵌入“涉警情内容需平台核验” 的前置程序。社交平台要砍掉“整蛊流量”,对标注“AI恶搞”却引发公共资源浪费的内容,直接关联账号信用分。另一方面,警方更该“零容忍”,对查实的AI报假警行为,坚决依法处罚,让“玩笑成本”匹配法律代价。
总之,AI技术本应服务生活,而非制造混乱。AI恶作剧的示范效应值得警惕!当玩笑触碰法律红线、透支公共资源,再逼真的AI技术也只会沦为麻烦的源头。守住伦理与法律的底线,才能让AI在规范中真正造福社会。(曹灿辉)
来源:顶端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