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野生树群落的年纪往往也都很大的,呈现一种衰老的态势,想要找到一棵天然会更新的苗子都难。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这可是俺们村儿的‘风水树’,少说也得有几百岁啦!”
家住福建晓阳镇南源村前洋自然村的78岁村民叶德圣笑着说。
因为他已经成了这棵树的守护者,所以每天他都会去看看这棵树是否安好。
这棵树是一种数量稀少的濒危树木,之前还曾经一度被业内认为已经灭绝了。
如今的野生树群落的年纪往往也都很大的,呈现一种衰老的态势,想要找到一棵天然会更新的苗子都难。
但2023年的时候,专家还真就在福建省的一个村里面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树木。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树这么珍贵呢?
«——【·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2023年岁末,福安市林业科技人员来到了晓阳镇的山岔沼泽。
在山区里面走着的时候,他们偶然间发现了一棵非常高大的野生树。
这些树看上去像个红色的宝塔,在一众树木中非常显眼,怎么看怎么好看。
科技人员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因为这些树和他们记忆中的“水松”非常相似。
于是他们停下来仔细地观察这棵树的样子,经过一番特征的比对之后,他们发现这棵树真的是曾经被业内认为已经灭绝的水松!
大家都喜出望外,于是又在附近不停地寻找,结果他们后来又找到了4处生长着水松的地方,其中胸径1厘米以上的成年个体有66棵。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高度在1.5米以下的苗子,估摸着怎么也得有百来棵的样子!
最大一棵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一棵,它有112厘米的胸径、32米的树高,非常高大挺拔,还是村子里面的“风水树”。
那么水松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为什么数量这么少呢?
人们一开始了解水松,是地质学家在加拿大西部和格陵兰岛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水松属植物化石。
这意味着在1.45亿年前,这类植物就已在北半球繁盛生长,与霸王龙等恐龙共享一片天空。
到了新生代第三纪,水松属家族更是发展出30多个物种,足迹遍布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成为当时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之一。
约260万年前,全球气温骤降,冰川席卷北半球,绝大多数水松物种因无法适应寒冷干旱的环境而灭绝,仅在我国南方少数地区留存下零星种群。
很长一段时间里,植物学界普遍认为水松已从野外消失,直到20世纪初,科研人员才在广东、福建等地重新发现野生植株,这场跨越冰川期的“生命奇迹”才得以延续。
在福安白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山岔沼泽地,泥炭藓层厚度达到20厘米,常年保持着湿润的微环境,芒萁与杜鹃在周边形成天然屏障,这里成为水松幸存的 “诺亚方舟”。
为何在全球水松种群濒临灭绝的背景下,福安能孕育出如此完整的天然更新群落?
答案藏在地理禀赋与人文守护的双重馈赠中。
从生态环境来看,福安的水松栖息地完美契合了这种古老植物的 “生存刚需”。
水松喜光怕旱,不耐庇荫,白云山600-800米的海拔高度既能保证充足光照,又避开了低海拔地区的人类干扰;
沼泽地的中性冲积土含水量充足且通气良好,恰好满足其“喜水又怕涝”的苛刻要求。
更关键的是,这里的泥炭藓层具有极强的保水能力,即使在干旱季节也能维持土壤湿度,而杜鹃、连蕊茶等伴生灌木形成的稀疏林冠,既避免了强光灼伤幼苗,又为其提供了适度的遮荫环境。
而且与珠江三角洲等水松历史分布区不同,晓阳镇的水松群落地处白云山深处,交通闭塞,长期未受城市化和农业开发的影响。
调查显示,这片区域近百年来未出现人为砍伐、开垦等活动,完整保留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原始生态结构,为水松自然更新创造了条件。
村民的“风水树”信仰更成为意外的保护屏障,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会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守护行动。
让水松在科研人员发现之前,已在民间守护下度过了数百年时光。
水松自身的适应能力也功不可没:其树干基部膨大成柱槽状,能增强在沼泽地的稳定性;
伸出地面的膝状呼吸根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解决沼泽环境缺氧的难题。
更精妙的是其种子传播机制——种子自带披针形长翅,成熟后可借助风力和水流扩散,在合适的微生境中生根发芽。
在福安的群落中,科研人员发现幼苗多集中在母树周边10-15米范围内,正是种子自然传播的典型特征。
水松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却又对水分条件极为挑剔。
它适宜生长在含水量大但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沼泽地、河岸边的冲积土是最佳选择,但长期积水或干旱都会导致其死亡。
这种对生境的严苛要求,使得水松无法像其他树种那样广泛扩散,只能局限在少数“生态孤岛”中。
在福安发现的群落中,泥炭藓层形成的特殊水文环境,恰好平衡了水分与通气的需求,成为水松的理想家园。
作为单性花植物,水松的繁殖过程很是不容易,成年树最初几年仅开雌花,数年后才逐渐开出雄花,雌花花期仅两周,依赖风力传粉,每个球果最多仅能结出五六粒种子。
更苛刻的是,种子萌发需要精准的环境条件:既不能落在积水处,也不能处于干旱土壤中,温度需维持在15-25℃之间。
在自然环境中,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概率极低,导致水松天然更新能力极差。
福安群落中能发现百株以上幼树,实属全国罕见的“生态奇迹”。
水松的生长周期非常长,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成年树需要数十年时间,而树龄可达千年以上。
这种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其难以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种群恢复需要极长时间。
而且目前水松种群普遍呈现“倒金字塔”结构:高龄树多、中龄树少、幼苗稀缺,种群稳定性已严重受损,所以保护是十分紧急的事情。
夕阳西下,白云山的余晖洒在水松的枝叶上,膝状呼吸根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叶德圣又一次绕着大树行走,脚步虽缓,却坚定有力。
在他身后,66棵水松静静矗立,百株幼苗悄然生长,这片穿越冰川期的绿色,正在闽东大地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参考:
人民网《福建福安发现“植物活化石”野生水松天然更新群落》2023-12-5
来源:万象硬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