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直击:人民大会堂上的“深情献礼”背后,是这位教师21年的艺术长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8:08 2

摘要: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正在上演。当《窑洞与战壕》的幕布拉开,一场演绎抗战父子离别的情境表演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台下,一位戴着工作证的中年男子同样眼眶湿润。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正在上演。当《窑洞与战壕》的幕布拉开,一场演绎抗战父子离别的情境表演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台下,一位戴着工作证的中年男子同样眼眶湿润。

他叫韩道亮,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晚会第二篇章《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编导之一。从部队文工团,到大学讲台,再到国家级舞台,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历史在舞台上重生,让记忆在年轻人心中生根。

接到晚会导演组邀约的那一刻,韩道亮既兴奋又焦急。由于一些原因,他无法立即前往北京参加排练。时间紧迫,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导演组展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既然暂时不能来北京,就在南京先排起来!”于是,韩道亮利用端午节假期和晚上休息的时间,带领南京艺术学院51名学生演员,率先开始了第二篇章的创排工作。

这是一次特殊的“异地同步创作”。面对这些专业功底扎实的舞蹈演员,韩道亮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如何让他们“褪去”精湛的技巧,回归到一种质朴、真实甚至略带“拙”感的状态?“你们的动作很漂亮,但这不是80年前普通战士和百姓们的样子。”韩道亮在排练厅里不断强调。他带着演员们反复观看历史影像,讲解时代背景,甚至在现场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你们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备战。如果开荒失败,前线就没了供给,战争就可能失败!”

“不是表演情绪,而是执行任务”——这句话成了排练厅里的训练准则。

经过五天紧张的南京排练,韩道亮终于可以去北京排练。更让他感动的是,学校全力支持,并嘱咐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全身心投入此次活动的排演工作。“这种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也是学校重视人文艺术教育发展的最有力体现。”韩道亮说。抵达北京后,排练进入了新的阶段,来自全国15个院团的362名专业演员和部队的200名战士加入团队,需要迅速统一风格和队列。面临更大的挑战,韩道亮选择采用分批次、轮番上阵的方式,让演员们像齿轮一样精准衔接,确保场地永不空置,连吃饭都是轮流进行。

《正义必胜》晚会第二篇章《红星照耀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韩道亮21年的艺术积累和人生历练。1997年,10岁的韩道亮因偶然观看黄豆豆表演的舞蹈《醉鼓》,心中埋下了舞蹈的种子。凭借刻苦与天赋,他考入安徽艺术学校,五年系统训练淬炼出扎实的基本功。2004年,因被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相中,从此穿上军装,步入军营,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年复一年的下部队慰问、进军营采风,锤炼了韩道亮深厚的舞蹈表演功底,更将部队生活的真实质感深深烙印在他心里。渐渐地,韩道亮不再满足于只是诠释一个角色,脑海中开始浮现“如果这支舞蹈由我来构思,该如何展现这种拼搏精神”的念头。这是他从演员视角迈向编导思维的最初萌芽

2015年,韩道亮获得了首次尝试编导的机会——负责南京军区联勤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演出的全部舞蹈部分;2018年,韩道亮成为第二届“奋进的陆军”东部战区陆军专场文艺会演导演,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编导身份参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的四十年》文艺演出;2019年,他担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第六篇章《和平之师》组长编导;2020年又担任安徽春节联欢晚会执行编导。

2020年11月,韩道亮作别十六年的军旅生涯,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始了艺术教育的新征程。

走进他的办公室,人们总是会被墙上那一幅鲜艳的《红船》剧组油画所吸引。这不是普通的装饰,而是一段关于信念、成长与传承的温暖记忆。“韩老师带着我们排《红船》,整整五个月。为了将作品打磨到极致,大家经常排练至深夜。”艺术学院2022级的学生胡欣彤说道。韩道亮始终以专业精神与创作激情,带领学生反复雕琢每一个动作,奋战到最后一个离开。

五个月里,那条道具红绸在学生手中渐渐蜕变。从一块普通的布料,化为鲜血、火焰,成为黑暗中的一束光。韩道亮让学生用身体读懂了什么叫“坚定”,什么叫“不屈”。

最终,这艘由韩道亮与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打造的《红船》满载荣光,斩获了学校第十六届舞蹈大赛一等奖。喜讯传来的同时,一份更深情的礼物悄然送到韩道亮手中——学生们自发创作了一幅油画,画卷上的正是剧组里每一个日夜并肩、汗水相融的你我他。韩道亮明白,真正的成就,从来不是获奖本身,而是学生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传承、拥有了用作品说话的温度与力量。

在韩道亮眼中,“小舞台是‘大舞台’不可或缺的基石”。校园舞台锻炼的是“手艺”——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最佳效果,与非专业学生演员有效沟通,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大舞台考验的是“格局”——如何把握宏大叙事、驾驭复杂制作、传达深刻主题。但无论舞台大小,面对观众的那份“真心”永远一样。

在课堂上面对00后大学生,韩道亮也有他的“教学秘籍”:陪伴、倾听、提升。他尊重学生的审美趣味,在课堂上引入他们熟悉的游戏、短视频等元素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分析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叙事技巧;又或是让学生“出题难为自己”——给他一个动作,他即兴编舞,再对调身份让学生们根据日常动作即兴舞蹈。最终目标,都是帮助他们从“消费者”转变为有深度的“评论者”和“创作者”。

在《舞蹈鉴赏》课上,韩道亮还给学生布置过一道特别的作业:观看并评析一支由他原创的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这个教学案例无意中为《窑洞与战壕》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雏形。“从学生们身上,我获得了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这种纯粹是专业演员有时反而会缺失的。”

今年,韩道亮更是凭借自己编创的舞蹈作品《守护》成功申报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成为南信大在舞蹈类课题上的重要突破;并受聘为六合区首批“艺术村长”,积极推动校地艺术合作。

“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一种‘感知幸福、表达自我、理解他人’的底层能力和人文关怀。”这是韩道亮始终坚信的理念。如今,他正致力于将最前沿的创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带入课堂,以更高的专业标准指导学生排演剧目,让教学内容与国家级的艺术实践同步更新;并围绕“大型国家级文艺活动的创作范式”“主旋律艺术的当代传播与接受”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将实践经验理论化,反哺教学和学科建设,更坚定地走一条“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创作道路。

21年风雨兼程,韩道亮用舞蹈与编导,让抗战岁月里的坚韧、军营中的赤诚、校园里的热忱,都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表达。他让《窑洞与战壕》的微光穿越时空,让《红船》的精神薪火相传,更让艺术教育超越技巧传授,成为培育人文情怀的沃土。从人民大会堂,到南信大的课堂,变的是身份与场景,不变的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对家国的深情告白——当《红星照耀中国》的掌声落幕,韩道亮的艺术长征仍在继续。

素材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微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