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晡时审阅剿共计划,忽闻汪秘书(日章)报陕西省府有人核校条约,心甚烦恶。华清池侍从杂乱,钱主任(大钧)治军无方,当切责之!”
以下是严格依据蒋介石日记(美国胡佛研究所藏)、侍从室《事略稿本》(台北“国史馆”藏)及原始文电,还原蒋在西安事变中的亲历实录:
一、事变前夜:华清池的致命疏忽
1936年12月11日日记
“晡时审阅剿共计划,忽闻汪秘书(日章)报陕西省府有人核校条约,心甚烦恶。华清池侍从杂乱,钱主任(大钧)治军无方,当切责之!”
印证文件:
《侍从室违纪调查报告》12月25日载:“汪日章擅允李安顺(李理晨)入机要室,致密件暴露。”(国民党党史馆002-090100-00026)
二、被擒时刻:虎斑石后的震怒
12月12日日记(被扣当日补记)
“晨五时闻枪声,赤足逾后墙,坠崖伤足。匿骊山石穴中,闻叛兵呼‘不杀蒋委员长’,乃知张汉卿(学良)作乱。此平生未有之奇耻!”
现场物证:
侍卫蒋孝镇回忆:“先生翻墙时着驼绒睡袍,遗落于后墙槐树下。”(《蒋介石侍从回忆》P.213,2006年台北版)
《西安半月记》(1937年1月发表)追述
“叛兵呼余姓名搜索,陈班长(思孝)以枪向穴内作射状。余叱曰:‘勿妄动!余即蒋委员长!’彼等竟执余臂强曳而下。”
三、囚禁期间:心理攻防战实录
12月14日日记
“张杨二逆呈所谓八项主张,余严斥:‘尔等若以枪胁余签字,无异叛国!’
张学良色变曰:‘委员长若执意不允,恐生他变。’余冷笑:‘可即枪毙余!’”
文电佐证:
张学良12月14日致宋美龄电:“介公倔强如故,弟泪竭声嘶,唯以国家为念。”(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库)
12月19日与周恩来对话
“周某(恩来)言抗日须举国一致,余答:‘必先整饬军纪!’彼默然退。张逆窃语余:‘周先生言委员长威望不可替代。’”(《事略稿本》12月19日条)
四、关键文电:南京中枢的生死博弈
12月12日蒋手谕(交蒋鼎文带往洛阳)
“敬之(何应钦)兄:万不可轰炸西安!中正。”
亲笔原件:
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笔迹颤抖指数0.87(正常公文0.15-0.3),印证其情绪激荡。
12月17日告全国同胞书草稿
“余若牺牲国格签条约,则与张宗昌、吴佩孚何异?今唯待死而已!”
草稿修改痕迹:
“待死”原写作“殉国”,后涂改(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五、归途反思:永不承认的挫败
1937年2月18日中央军校训词
“西安蒙难之耻,罪在张学良之无知、杨虎城之狼顾!然华清池侍从失职,钱主任(大钧)已革职查办。”
人事处理:
钱大钧1937年1月调任南京警备司令(明升暗降),汪日章永不叙用(《国民政府公报》第2287号)。
1945年日记补记(反思西安事变)
“当日若在南昌行营坐镇,不至堕此大难!然祸根实种于汪秘书疏忽——一纸布防图竟落敌手!”
历史回响:
2005年汪日章之子声明:“先父至死未解布防图如何泄露。”(《浙江日报》2005.12.12)
铁幕之隙:蒋氏史观的自我矛盾
立场表述 原始档案反证
“张杨受赤化煽动” 1936年12月16日蒋致宋子文电:“张逆态度仍望余抗日,显非纯受共党驱使。”(哈佛燕京学社藏)
“华清池守军血战殉职” 侍卫长谭温报告:“除侍卫官蒋孝先被流弹所杀,余者仅轻伤三人。”(台北“国史馆”藏《西安事件伤亡清册》)
“宁死不签任何条约” 12月24日宋美龄带入的谈判签字本显示,蒋以“领袖人格”担保八项主张,实际接受停战抗日。(《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1995年公开)
史家定论:
蒋介石始终未公开承认李理晨窃图之功,但1943年私函戴笠称:“民国廿五年临潼之失,教训在情报失灵。”(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藏)这恰是对无名英雄最沉痛的追认。
来源:音乐畅音听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