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素材不 “过期”:实用策略帮你对抗用户疲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6:46 1

摘要:做广告投放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一套精心设计的素材,刚上线时用户点击踊跃,互动不断,可没过多久,就算放在显眼位置,用户也像没看见一样 —— 这就是广告素材疲劳。

做广告投放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一套精心设计的素材,刚上线时用户点击踊跃,互动不断,可没过多久,就算放在显眼位置,用户也像没看见一样 —— 这就是广告素材疲劳。

它不是因为设计不够好,而是用户对重复信息会自然产生 “审美疲劳”,就像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腻。

想要让广告素材始终保持吸引力,关键不在于 “一次性做出爆款”,而在于建立一套能持续激活用户注意力的方法。

图片来源:Ai生成

一、先搞懂,广告素材疲劳不是 “意外”,是 “必然”

很多人遇到素材疲劳,第一反应是 “换个更炫的设计”,或者 “再想个更妙的创意”,但往往效果不佳。

其实,首先要跳出三个认知误区,才能找对解决方向:

1.误区一:“好素材能一直用”。

再受欢迎的素材,也有 “保质期”。哪怕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用户看了几次后,新鲜感就会慢慢消失,点击率自然下降。

不是素材变差了,而是用户对它的关注度降低了。

2.误区二:“等数据不行了再换”。

要是等到点击率暴跌、转化成本飙升才想起换素材,中间的 “空窗期” 会浪费大量流量,甚至影响广告账户的整体权重,后续想拉回效果会更费力。

正确的做法是提前观察,在数据刚开始下滑时就准备替换。

3.误区三:“创新就是换图改文案”。

随便换张图、改句口号,不是真正的创新。用户能感受到 “换汤不换药” 的敷衍,反而会更反感。

真正的创新,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和感受来调整,让素材每次出现都能戳中用户的某个点。

怎么判断素材是不是 “累了”?不用复杂的数据,只要观察三个信号:

1)连续几天,点击和互动的人明显变少;

2)想获得一个转化,花的钱比之前多了;

3)同一个用户,经常能刷到同一套素材。

出现其中一个信号,就该考虑优化或替换了。

图片来源:自制图

二、核心招,从 “四个角度” 做素材创新,避免用户看腻

素材疲劳的根源,是 “看得太熟、听得太烦”。想要让用户每次看到都有新感觉,不妨从四个角度做创新,每个角度都结合产品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不做无用功。

1.卖点换着说:同一产品,不同用户关注不同点

每个产品都有不止一个优点,盯着一个优点反复说,很容易让用户觉得 “产品就这回事”。

比如一款儿童书包,初期可以主打 “减轻负重”,吸引担心孩子肩膀受伤的家长;中期换成 “防水材质”,针对经常遇到下雨天的用户;后期再强调 “分层收纳”,满足需要整理课本、文具的学生需求。

这样换着说卖点,既能覆盖更多用户,又不会让内容显得重复。

2.视觉常新鲜:保持品牌感,风格定期换

视觉是用户对广告的第一印象,长期看同一种风格,很容易审美疲劳。

但也不能为了换风格而丢掉品牌辨识度 —— 比如奶茶品牌可以固定 “logo 放在左上角”,然后根据季节调整画面:春天用樱花、绿叶做背景,透着清新;夏天加些冰块、水珠,显得凉爽;秋天用焦糖色、落叶,贴合季节氛围。

这样既保留了用户对品牌的熟悉感,又能让每次看到的画面都有新变化。

3.视角转一转:从 “品牌说” 变成 “用户聊”

用户不爱看广告,很大程度是因为 “太像广告”。

要是把视角从 “我们的产品很好” 换成 “用户用着怎么样”,效果会好很多。

比如一款英语学习 APP,不用只说 “我们的课程专业”,可以换成 “上班族说:每天通勤学 15 分钟,3 个月能简单对话了”,或者 “家长分享:孩子用这个 APP,主动背单词了”。

用用户的真实感受、KOL 的体验分享,代替生硬的品牌宣传,用户更容易接受,也不容易产生疲劳。

4.场景贴生活:让广告 “走进” 用户的日常

脱离生活的广告,很难让用户有感觉。把素材和用户的日常场景结合起来,会让他们觉得 “这东西和我有关”。

比如一款破壁机,不用只展示机器本身,可以结合不同场景:早上 “10 分钟做好营养早餐,孩子上学不迟到”;周末 “在家做果蔬汁,不用去外面买”;节日 “给爸妈做养生糊,方便又健康”。

场景化的素材,能让用户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然不会觉得枯燥。

图片来源:Ai生成

三、巧投放,减少无效曝光,不让用户 “被打扰”

就算素材做得再新,要是投放方式太粗糙,比如一个用户天天看、不相关的用户也能看到,照样会加速疲劳。做好投放调控,关键在 “精准” 和 “适度”。

1.控制曝光次数:别让用户 “看烦”

同一个用户,看到同一套素材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反感。

投放时可以根据素材的阶段调整:刚上线时,让更多用户看到,曝光次数可以稍多;素材用了一段时间后,减少重复触达,比如一天最多让用户看一次;到了后期,只给没点击过的用户偶尔看一眼,避免打扰已经没兴趣的人。

现在主流的广告平台都有控制曝光次数的功能,用好这个工具,能减少很多无效打扰。

2.按用户分层:不同人看不同素材

新用户、老用户、很久没互动的用户,对素材的需求不一样。

要是给所有人看同一套素材,新用户可能没兴趣,老用户可能觉得腻。

可以这样分层匹配:

新用户:重点说 “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 “刚学做饭?这款锅新手也能轻松用”;

老用户:突出 “专属福利”,比如 “老客户专享:复购立减,还送配件”;

流失用户:用 “召回激励” 拉回来,比如 “好久没见你!回来用 APP,领专属优惠券”。

针对性地投放,既能让每个用户看到自己想要关心的内容,又能避免素材被 “浪费” 在不感兴趣的人身上。

图片来源:Ai生成

四、少走弯路,用简单的 A/B 测试,找对用户喜欢的方向

创新不是 “瞎猜”,不知道用户喜欢哪种素材,就用 A/B 测试试试。

不用复杂的流程,只要把握 “一个变量、公平对比” 的原则,就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向。

比如测试一款护肤品的素材,准备两组:A 组用 “产品特写 + 痛点文案(皮肤干?试试这个)”,B 组用 “用户使用场景 + 利益文案(用了一周,皮肤变水润)”。

投放时保证两组的投放人群、预算、时间都一样,然后看哪组的点击率高、用户互动多。哪组效果好,就围绕这个方向多做素材。

像有个服装品牌测试发现,用 “真人穿搭场景” 的素材比 “衣服单品图” 更受欢迎,后续就重点做穿搭类内容,用户点击和购买的人都多了不少。

A/B 测试的核心是 “简单直接”,不用纠结太多数据,重点看用户的真实反应。

图片来源:Ai生成

五、长期稳,提前备素材,定期做复盘

对抗素材疲劳不是 “一次性任务”,需要长期准备。

做好两件事,就能避免临时手忙脚乱:

1.提前储备素材。

不用等到没素材了才开始做,平时就按 “1 套在用、3 套备用、5 套储备” 的节奏准备 —— 比如现在投着 1 套,手里有 3 套测试好的能随时上,还有 5 套在创意阶段。

遇到节日、促销,提前一两周准备好对应素材,就不会慌。

2.每周做次复盘。

不用花太多时间,每周花半天看看:哪些素材效果开始下滑,需要替换;哪些素材方向用户喜欢,值得多做;投放的次数和分层有没有问题,要不要调整。

结合最近的节日、季节变化,比如夏天快到了,就多准备清凉、防晒相关的素材,让内容始终跟着用户需求走。

六、结语,让素材 “常新”,关键在 “懂用户、常调整”

广告素材疲劳不是难题,难的是懒得调整或找错方向。它不需要每次都做出 “惊艳全场” 的创意,而是通过 “了解用户需求、持续小步创新、精准投放调控”,让素材每次出现都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记住,好的广告素材不是 “设计出来的”,而是 “跟着用户走,慢慢优化出来的”。

只要保持对用户的关注,定期调整方法,就能让素材始终 “不过期”,保持稳定的投放效果。

来源:A丝路赞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