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刚漫进厨房,锅碗瓢盆的轻响便准时响起——这是我和老伴儿过了大半辈子的日常。年轻时总觉得,夫妻长久靠的是轰轰烈烈的情意,直到鬓角染霜才发现,日子里最藏不住真心的,其实是一餐一饭的琐碎。那些关于陪伴的答案,早被煮进了清晨的粥、傍晚的菜里,明明白白摆在餐桌
清晨的阳光刚漫进厨房,锅碗瓢盆的轻响便准时响起——这是我和老伴儿过了大半辈子的日常。年轻时总觉得,夫妻长久靠的是轰轰烈烈的情意,直到鬓角染霜才发现,日子里最藏不住真心的,其实是一餐一饭的琐碎。那些关于陪伴的答案,早被煮进了清晨的粥、傍晚的菜里,明明白白摆在餐桌上。
① 习惯越好,相伴越久
老辈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这话我和老伴儿记了几十年。每天早上,她总比我早起半小时,慢火熬一锅小米粥,粥里会卧两个嫩鸡蛋,是我爱吃的溏心;我则会趁着粥香,把昨天买的青菜洗干净,切得碎碎的,等她粥熬好,正好下锅炒个清清爽爽的时蔬。摆碗筷时,她会把我常用的那只缺口瓷碗放在左边,我会把她爱用的竹筷摆到右边,不用说话,动作却比年轻时更默契。
年轻时也有过习惯不合的日子,我爱吃咸,她爱吃淡;我喜欢就着咸菜喝粥,她总说咸菜伤胃。可日子过着过着,粥里的盐味慢慢淡了,她的菜碟边却多了一小碟我爱吃的酱萝卜——不是妥协,是把对方的习惯揉进了自己的日常。如今再看餐桌上的饭菜,没有山珍海味,却全是彼此熟悉的味道,就像我们的相处,没有波澜壮阔,却在日复一日的习惯里,把日子过成了安稳的模样。原来好的夫妻习惯,从不是一方迁就另一方,而是两个人一起,把“我”的习惯,变成了“我们”的日常。
② 包容,迁就是夫妻相处美德
常听人说“牙齿和舌头还有打架的时候”,老两口过日子,哪能没有口味上的磕碰?我老伴儿是南方人,年轻时总爱做些甜口的菜,比如糖醋排骨、拔丝红薯;我是北方人,偏爱咸鲜口,总觉得甜菜“不解馋”。刚结婚那几年,为了餐桌上的甜咸,我们也拌过嘴,她嫌我吃的菜“齁得慌”,我嫌她的菜“没滋味”。
可随着年岁渐长,这份“不合”却慢慢变成了餐桌上的“特色”。现在她做糖醋排骨时,会特意分出一小盘,少放些糖、多搁点酱油,是我的口味;我做北方乱炖时,也会把里面的土豆炖得更软烂,再少放些盐,迎合她的喜好。上次女儿回家,看着餐桌上“一菜两味”的盘子笑:“爸妈,你们这哪是做饭,是在互相让着呀!”其实她不知道,人老了才明白,夫妻间的包容从不是“忍”,而是在吃饭这样的小事里,愿意为对方多走一步——你为我少放一勺糖,我为你少撒一把盐,日子就在这一勺一撒的迁就里,变得格外绵长。
③ 惦记,陪伴
“千金难买老来伴”,这话我是在去年冬天才真正懂透的。那时我感冒发烧,躺在床上没力气,连吃饭都没了胃口。老伴儿急得团团转,翻遍了冰箱,找出之前给我冻的南瓜泥,蒸软了之后拌上一点点蜂蜜,端到床边喂我。她的手有些抖,勺子递到我嘴边时,还会先吹一吹,怕烫着我。“慢点吃,不够我再蒸。”她的声音很轻,却比任何药都管用。
平日里,这样的惦记藏在每一顿饭里。她牙口不好,我去菜市场买菜时,总会特意挑嫩一点的白菜、软一点的豆腐,回来炖得烂烂的;我有高血压,她做饭时从不多放一粒盐,还会变着花样做降压的芹菜炒木耳、凉拌海带丝。有时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在厨房忙活,偶尔喊一句“老头子,帮我递个盘子”,我应一声过去,接过盘子的瞬间,看着她鬓角的白发,突然觉得,所谓陪伴,不过就是你在厨房做饭,我在旁边搭把手;你惦记我爱吃的菜,我记得你身体的毛病,把每一份关心,都煮进一餐一饭里。
人老了,日子过得慢了,才越发明白,夫妻能不能长久,从不是看年轻时有多恩爱,而是看老了之后,能不能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那些熬在粥里的默契、藏在菜里的包容、融在饭里的惦记,才是日子最扎实的底色。餐桌上的烟火气没了,日子就冷了;两个人一起吃饭的心意在,日子就永远暖着。这大概就是老两口最踏实的幸福——你陪我吃遍三餐四季,我陪你走完岁岁年年。
来源:朴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