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这是腾讯视频2023年Q4给S+项目打出的“生死线”——十部里只有不到三部能回本,比2021年直接腰斩。
28%,这是腾讯视频2023年Q4给S+项目打出的“生死线”——十部里只有不到三部能回本,比2021年直接腰斩。
古偶最惨,十部里八部半埋土,连《九重紫》《大奉打更人》这种还没抬上来的“预备顶流”已经闪黄灯。
一句话,平台的钱包先怂了,演员的日子跟着塌方。
先别急着心疼明星,他们现在面对的不是“掉粉”,而是“掉命”。
平台把原来的“一剧爆顶流”改成“三连扑淘汰制”:只要主演两部S+、一部A+连续扑街,名字就自动滑进“风险名单”,下次想再拿S+,得先交5%—10%的制作费当“押金”。
王楚然就是活样本,《我的人间烟火》熄火后,她只能去正午阳光的《生命树》演女二,片酬从一线直接砍到二线,这还是托了“正午”这块金字招牌才拿到的船票。
田曦薇更刺激,新合约里白纸黑字写着:主演剧必须进骨朵年度热度前20,否则公司有权“降档”她的后续分成——对赌的不是票房,是命。
导演也一样不好过。
徐兵的新剧《九重天》被摁在仓库里,原因简单粗暴:他上一部S+古偶没破25000热度,平台算法直接把他扔进“35%过会率”黑洞。
过去是“谁拍谁牛”,现在是“数据不过线,牛人也得先写检讨”。
于是,一场“预算拆解”运动在腾讯内部悄悄展开:原先一部S+的2.5亿预算被拆成三部8000万的A+,现实题材《小巷人家》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平台算盘打得精——同样一笔钱,三部里只要中一部,就能对冲另外两部的亏空;同时把“新人导演扶持计划”绑在一起,规定每部S级必须搭一位没拍过S+的新导演,既给年轻人机会,也把“失败成本”压到最低。
一句话,风险大家背,别全算我头上。
观众那边,口味早变了。2024年腾讯内部调研,78%的用户把“剧本是否原创”放第一,流量明星+大IP的组合接受度跌到41%。
《子夜归》这种“复制粘贴古偶”播到第6集就掉出热度榜,弹幕齐刷“工业糖精咽不动”。
平台这才意识到,再继续“换脸不换汤”,观众连吐槽都懒得吐。
可戏还得拍,人还得红。
走投无路之下,三条“野路子”被跑通:
第一条,分账剧逆袭。
A级刑侦剧《消失的痕迹》成本3000万,最后平台分账6500万,投资回报率217%。
钱怎么赚的?
剧本杀式悬疑+短平快节奏,24集讲完一个案子,没有流量,全靠口碑滚雪球。
演员片酬压到单集5万,但给15%分成,播得好直接翻十倍。
小成本成了“避险天堂”,现在腾讯一年要开12部分账剧,比2022年翻了三倍。
第二条,短剧“练小号”。
腾讯“繁星计划”把27位被S+淘汰的二线演员扔进1分钟竖屏里“回炉”。
别小看这15集×3分钟的体量,数据好的短剧一周就能给演员涨粉50万,反向输出到长剧女三男三。
短剧成了“试毒杯”,先验证观众缘,再决定要不要给长剧投重金。
第三条,央视“二轮回购”。
古装奇幻《在人间》首轮网播扑得无声无息,却被央视八套用“腰斩价”买去二轮,黄金档一播,收视率破1,豆瓣评分从5.7涨到6.9。卫视的“长尾观众”救了平台一命,也让平台重新想起“先网后台”的古老游戏:网播负责话题,台播负责收钱,两轮回血,总比一轮沉船强。
三条路跑通,行业出现一个新词——“创作人中心制”。
爱奇艺先试水:把导演、编剧、摄影打包成“创作人公司”,平台只占股30%,剩下的收益由创作团队跟演员按贡献分。
项目失败,平台亏小头;项目爆火,创作团队拿大头。
用爱奇艺CEO龚宇的话说:“把赌注押在人身上,而不是押在流量上。
”一句话,让专业的人扛专业的锅,平台退到“守门员”位置。
回到演员本身,想活下去,得先学会“拆自己”:类型固化最快送命,王楚然去演扶贫剧,田曦薇主动降薪去分账悬疑,宋祖儿“隐身”后,刘宇宁反而靠《折腰》的“扑街红利”拿到新男主——市场不怕你扑,怕的是你扑得没新意。
平台也不怕你新人,怕的是你不敢扛风险。
以后开机前,演员先问的不一定是“片酬多少”,而是“我要交多少押金”——听起来心酸,却可能是把“烂剧”逼成“好剧”的第一道关。
28%的存活率像一面镜子,照出国产剧“高成本、低信任”的死结。
解法说来也简单:演员敢拆人设,导演敢拆套路,平台敢拆预算,观众才愿意拆钱包。
下一轮洗牌已经开始,谁先把“安全帽”戴上,谁才有可能在塌方里捡回自己的姓名。
来源:雨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