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丨盐城建湖——文化惠民暖人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5:10 2

摘要:“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这首蜚声世界的民歌旋律,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盐城建湖的阡陌街巷间,正以“淮歌潮唱”的新演绎方式悠悠回荡。如今,这朵洁白的“茉莉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茉莉花开·盐艺直达”文化惠民行动,正如一股清澈温润的文化泉流,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这首蜚声世界的民歌旋律,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盐城建湖的阡陌街巷间,正以“淮歌潮唱”的新演绎方式悠悠回荡。如今,这朵洁白的“茉莉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茉莉花开·盐艺直达”文化惠民行动,正如一股清澈温润的文化泉流,奔涌进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精准滴灌至百姓的心田,让传统文化的芬芳与现代艺术的活力在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交融共生,绘就出一幅“文化润心、艺术惠民”的生动图景。

精准配送,文化服务“零距离”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突破“最后一公里”,真正与基层群众的需求对接?建湖县创新探索“五个一”服务模式,构建“菜单点单、订单配送”的县镇村三级联动体系。所谓“五个一”,即“一台好戏、一墙美展、一堂匠艺、一城记忆、一室书香”,它如同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套餐,让服务内容从“漫灌”变为“滴灌”。

秋高气爽的九月,九龙口镇九龙口村成了欢乐的海洋。“建湖有戏 红动水乡”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独具特色的粮仓艺术中心上演,激昂的红色经典唱段引发了全场合唱,革命精神在歌声中代代相传。村头的文化广场上,“一墙美展”流动画廊展出的“淮剧+”主题元素剪纸,吸引了大批村民驻足。剪纸非遗传承人巧手翻飞,将淮剧经典人物与剧情定格于方寸红纸之上,令观者啧啧称奇。“以前觉得非遗很高深,现在就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真有意思!”带着孙子来看展览的村民刘奶奶笑着说。

“一堂匠艺”名家课堂则把艺术的种子撒向基层。结对市文艺名家蔡娟的淮剧艺术讲座座无虚席,她从唱念做表讲到身段眼神,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戏迷们大呼过瘾。与此同时,“一城记忆”非遗直达活动让非遗项目、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一室书香”阅动乡间则通过分享《苏超来了》《生死兄弟》等好书,在静谧的午后滋养着乡村的阅读氛围。

机制的活力在于精准。建湖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形成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团队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在古色古香的淮剧小镇沙庄戏苑,周末的戏台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今天是《赵五娘》,明天是《牙痕记》,我们票友想听什么,剧团就排什么,这服务太贴心了!”老票友张先生兴奋地说。县杂技团更是“随叫随到”,《顶碗》《转碟》等精彩节目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而那一辆崭新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更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它走镇入村,将舞台直接搭建在百姓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赏好戏,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非遗共融,传统艺术“活起来”

建湖是“淮杂故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让宝贵的非遗资源“活”起来、“传”下去,建湖在“茉莉花开”行动中重磅发布了“村艺联动 非遗共融”文化进基层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化整合、创新化表达,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时代光彩。

项目整合了全县数十支优秀文艺团队和百余名非遗传承人资源,以“非遗”乡村行、“非遗名家”传艺授徒、民俗展演等为载体,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的特色非遗品牌。在启动仪式上,县文化馆为多位非遗传承人代表颁发了“文艺名家聘书”,这一纸聘书,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标志着建湖非遗保护传承与基层文艺发展的联动机制进入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在九龙口淮潮大街的非遗市集上,除了藕粉圆、草编、糖画等各式非遗摊位,都聚满了好奇的村民和游客。最引人注目的是“建湖有戏 纸爱建湖”剪纸流动画廊,一幅幅构思精巧的淮剧人物剪纸作品,将传统戏剧之美与民间剪纸之巧完美结合,令人拍案叫绝。“剪纸艺术相当考验功夫,看着这些创意图案,真是感慨咱们建湖人才多,指头上的非遗名不虚传。”村民王大爷一边仔细端详,一边由衷赞叹。

惠民演出现场,同样是非遗焕新的舞台。作为盐城市“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的重点剧目,现代淮剧《燃尽硝烟》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演绎,深深打动了基层观众,真正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直抵人心。而建湖杂技的力作《盐·运》更是惊艳四座,年轻演员们在音舞诗画中,融入了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力与美的结合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没想到杂技还能这么演,既惊险又优美,太有创意了!”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李女士赞叹道。

名家下沉,艺术种子“扎下根”

“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因此,“茉莉花开”行动不仅仅是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和展览,更是一次次宝贵的艺术启蒙和人才培育。通过“一堂匠艺”名家课堂,县内外艺术名家纷纷走下“高阁”,深入基层,为文艺爱好者和乡村“民星”传道授业解惑。

淮剧作为建湖非遗文化的金字招牌,自然是重头戏。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陈澄走进淮剧传习所,为戏迷带来了经典淮剧《祥林嫂》的核心唱段《天问》。她的表演细腻入微,情感充沛,将一个命运悲苦的旧时代女性内心的挣扎、绝望与叩问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屏息凝神,许多老戏迷眼中闪烁着泪光。互动环节,陈澄老师耐心解答学员们关于唱腔、吐字、身段的种种疑问,并手把手进行指导。“陈老师一句‘苍天哪’唱得我眼泪直流,她的点拨让我对这句唱腔的处理茅塞顿开,真是受益匪浅!”资深票友王阿姨激动地分享着她的收获。

创新的活力来自年轻一代。建湖县淮剧团00后演员夏诗雅、夏荣全新演绎的淮歌潮唱《茉莉花》,成为活动中的一抹亮色。她们在保留淮剧声腔韵味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编曲,配合时尚动感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老歌新唱”的方式,迅速在年轻人中圈粉,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打开了新的思路。

艺术的滋养遍及各个角落。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相继走进九龙口村、走进淮剧小镇,开展书画公益教学。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教室里,书法老师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一笔一画地教导他们书写“茉莉花”三个大字;美术老师则引导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水乡风光——潺潺的溪流、古朴的拱桥、摇曳的舟楫跃然纸上。“老师夸我画得好!我要把这幅画挂在房间里,天天看着它,记住家乡有多美!”完成画作的小学生张文举着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文化传承的种子,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于童心。

多元场景,文化融入“日常中”

如今在建湖,“茉莉花开”早已突破了传统舞台和展厅的边界,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城乡共建共享的文化新生态。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村落广场、校园课堂乃至网络云端,真正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年夏天,“茉莉花开”借势“苏超”流量,建湖以“第二现场”为纽带,把足球狂欢融入市井烟火。7月份以来,建湖在家乐福北广场持续开展“茉莉花开+苏超”主题活动,将“看比赛、赏节目、逛集市”一键三连,打造最潮、最嗨、最有烟火气的“文化会客厅”。20个“星光市集”展区火力全开,涵盖文旅推介、非遗美食、文创产品、惠民演出,共同织就一张“15分钟文化圈”的网络,让“茉莉花开”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于民。

数字技术为文化插上了翅膀。在沙庄戏院,当传统的剪纸、摄影展览遇见“云端画廊”,观众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即刻聆听创作者的亲自讲解或观看幕后创作花絮。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有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让高雅艺术以更轻盈、更便捷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空间的建设同样体现了巧思。“一室书香”阅动乡间活动不仅带来了“盐遇好书”阅读分享会,与作家面对面交流思想,更通过建立“流动图书车”“你选书 我买单”等形式,推动“好书资源下沉、阅读习惯下沉”。县委宣传部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特别是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络沉迷,爱上绿色阅读,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如今,无论是在城区的图书馆、街角的“城市书房”,还是在乡村的农家书屋,静心阅读的身影已成为水乡小城一道温馨的风景。

以志愿之力传文化之美。建湖县广泛建立了“文化志愿服务驿站”,招募并培训了一批有热情、有专长的文化志愿者。他们既是活动的享受者,也是组织者、传播者,成为连接专业文化资源与基层群众不可或缺的纽带。“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能成为文化志愿者,不仅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还能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乡亲,这让我感到非常充实和自豪。”志愿者小李的话语中充满了成就感。

花开满园,文化芬芳“润民心”

以“茉莉”为媒,建湖已全面开放“周末文化超市”,常态化开展“周末杂技剧场”“周末淮剧舞台”及“杂技村村到、校校到”、淮剧“三进”等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据统计,今年已组织各类活动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十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浓厚氛围。

“这些文化活动就像茉莉花一样,洁白芬芳,让人心情舒畅。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文化而更加美好!”一位在广场上看戏的老人道出了许多建湖市民的心声。如今,在“茉莉花开”行动的持续浸润下,建湖的文化生态日益繁荣丰茂。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区,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人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活力、温暖与改变。

文化,已然从遥不可及的“殿堂珍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烟火”。它融入了一次社区排练的欢声笑语,一次亲子阅读的静谧时光,一次非遗体验的新奇乐趣。它润物无声地滋养着百姓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乡土情感,也提升着城市的文明水平。

展望未来,建湖县将继续深化“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成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湖样本”,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更多元、更高质量的文化盛宴,让“淮杂故里”这张水乡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