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就是国内近百家油厂集体暂停12月至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采购,这场看似寻常的贸易调整,实则是供应链主导权的终极较量。
文|夜微寒
编辑|沐语纪史
在全球粮油市场的暗流中,一场围绕大豆的战略博弈正深刻改写着国际贸易的规则。
作为年进口量超1亿吨、占全球60%的最大买家,中国的一个决策便足以引发连锁反应。
那就是国内近百家油厂集体暂停12月至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采购,这场看似寻常的贸易调整,实则是供应链主导权的终极较量。
巴西的短视涨价是误判形势的冒险,还是手握筹码的自信?中国的从容应对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底气?答案,藏在双方早已铺就的战略棋盘里。
巴西大豆的疯狂涨价,源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阶段性红利”,却被其误判为可以永久依赖的“铁饭碗”。
随着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战,中国果断展开反制,对美国大豆实施事实性“零采购”,自5月起未签一单新合同,9月进口量直接归零。
巨大的市场份额让巴西粮商信心爆棚,笃定中国“别无选择”,一场涨价潮就此上演。
过去三个月,巴西大豆离岸价从每吨565美元暴涨至628美元,涨幅超11%,到岸价更是突破4200元/吨。
更不合理的是其溢价幅度,每蒲式耳较芝加哥期货价高出近3美元,而美国大豆仅溢价1.7美元,按此计算,中国每年将多承担几十亿元采购成本。
巴西的有恃无恐,源于三重误判。
一是美国大豆产业已陷入绝境,中西部粮仓利用率超98%,伊利诺伊州甚至出现粮仓坍塌事故,短期内无力重返中国市场。
二是全球能承接中国海量需求的国家寥寥无几,阿根廷产量稳定但政策反复,俄、乌等国规模有限。
三是低估中国的应对能力,认为1.1亿吨年消费量与2000万吨国产缺口形成的刚性需求,只能依赖巴西供应。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危机四伏,巴西大豆种植进度区域失衡,截至10月18日播种率为21.7%,虽高于去年同期却低于五年均值,仅马托格罗索州因降雨实现播种提速。
尽管受生物柴油需求拉动,大豆压榨量预测上调至5850万吨,但2024到2025年度大豆售出比例和新豆预售比例均低于去年同期,高价已抑制市场采购热情。
更致命的是基础设施短板,即便马托格罗索州通过基建升级降低18%运输成本,整体物流效率仍落后于美国,为后续被替代埋下隐患。
中国用订单重构南美供应格局
面对巴西的漫天要价,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让巴西瞬间陷入被动。
暂停采购指令发出后,巴西南部港口仓储利用率火速逼近100%,运输链堵塞、仓储费飙升、资金链吃紧等问题接踵而至。
更沉重的打击是,圣保罗港积压的200万吨大豆,单日滞港费就高达120万美元,曾经的“香饽饽”转眼变成烫手山芋。
就在巴西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已将订单转向阿根廷。
就在9月22日,阿根廷为缓解外汇危机,宣布即日起至10月31日或出口总额达70亿美元止,全面取消大豆出口关税。
这一政策直接让阿根廷大豆到岸价骤降70美元/吨,压榨利润转正至200元/吨。
中粮、益海嘉里等企业48小时内便签下130万吨订单,相当于中国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精准填补供应缺口。
其他供应国也迅速补位,彰显中国进口的多元韧性。
乌拉圭对华出口激增30%,俄罗斯远东新季大豆定于11月中旬发运,瞄准非转基因市场。
正是由于各国争相填补巴西留下的市场空白,印证了中国大豆采购早已告别“单靠巴西”的时代。
与此同时,美国看到了重返中国市场的曙光。
当前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价格跌至9年低点,农民债务违约率同比上升22%,去年对华出口量骤降70%,出口额减少40亿美元,产业濒临衰退。
美国财长透露,10月底中美高层可能会晤,若关税问题达成共识,中国恢复采购将重塑市场格局。
对美国农民而言,即便低价销售,也比让大豆烂在仓库更划算。
中国在博弈中的从容,源于早已布下的三张底牌,构建起多层次的风险防御体系,既应对短期波动,更保障长期粮食安全。
第一张底牌是充足的国家储备,中国目前拥有约4500万吨储备大豆,可满足数月消费需求,中储粮在全国布局6个储备加工基地,能精准应对供应缺口。
一旦价格异常,国家可随时投放储备平抑市场,不仅提供实物保障,更形成强大心理支撑。
与巴西急需抛售库存回笼资金不同,中国手握3个月库存量,完全有能力打一场“时间战”,主动权从始至终都在中国手中。
第二张底牌是多元化的进口渠道,经过多年布局,中国已从16个国家进口大豆,2024年从阿根廷进口量达410万吨。
正是由于这种“多篮子”策略,让中国在某一供应国涨价时,能迅速转向高性价比货源。
同时,中国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签署新订单,持续拓展进口网络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张底牌是技术替代与国产能力提升,饲料领域,杂粕替代豆粕比例从10%升至15%,肉牛养殖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可使豆粕用量降低50%以上。
同样在国产方面,2024年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自给率提升至近20%,东北种植面积扩大15%至1.6亿亩。
更让巴西焦虑的是,受2025年对华订单拉动,其2026年大豆产量预计达1.8亿吨的历史新高。
新豆集中上市后,供需逆转将导致价格回落,巴西可能面临库存积压与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打击。
这场大豆博弈早已超越价格之争,本质是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重塑。
过去,大宗商品由产地定价,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被动接受,如今,中国正推动定价权从“产地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这是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
巴西的教训极为深刻,本可借美国退出之机巩固长期份额,却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用垄断抬价透支信任。
国际贸易中,信任是最珍贵的资产,一旦破坏便难以重建。
这给所有大宗商品出口国敲响警钟,留住中国市场,靠的是长期诚信与合理定价,而非趁火打劫的短视行为。
更深远的启示在于,粮食安全的本质不是100%自给自足,而是拥有多元选择权与议价能力。
这场博弈与芯片领域的教训如出一辙,关键产业链必须避免单一依赖,追求自主可控或多元布局。
无论是大豆、石油还是其他物资,只有掌握供应链主动权,才能真正端稳“饭碗”。
中国的行动向世界宣告:全球化市场中,没有任何供应商不可替代。
这场大豆博弈,是中国构建多元韧性供应链的生动实践。
未来,随着国产产能提升、进口渠道拓展与技术替代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防线将更加坚固。
信息来源:中国大豆协会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1.中国大豆协会:《巴西大豆高溢价导致中国买家暂缓采购 或抛售国储大豆以稳定供应》2025-10-17
2.观察者网:《中国停购后,美国大豆真“爆仓”了》2025-10-21
来源:沐语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