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老师一开口,就知道是老上海的味道!”抖音上一段顾竹君演唱《金陵塔》的视频里,这句评论被点赞超千次。作为上海滑稽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十大笑星”,这位从石库门里走出来的普通女子,用四十年舞台生涯诠释了何为“接地气的艺术”。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凭三样“法
“顾老师一开口,就知道是老上海的味道!”抖音上一段顾竹君演唱《金陵塔》的视频里,这句评论被点赞超千次。作为上海滑稽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十大笑星”,这位从石库门里走出来的普通女子,用四十年舞台生涯诠释了何为“接地气的艺术”。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凭三样“法宝”,成了刻在上海人记忆里的“欢喜果”。
一、不端架子:石库门里走出的“自家阿姐”
顾竹君的艺术底色,是最地道的上海烟火气。和许多普通上海女孩一样,她的童年绕着弄堂、叫卖声和邻里闲话打转,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后来都成了她舞台上的“素材库”。即便成了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曲艺家协会说唱专业委员会主任,她身上也没有半分“名家派头”。
在社区演出后台,她会和阿姨们唠“菜价涨了多少”,会帮年轻演员缝补道具服,甚至会接过观众递来的搪瓷杯直接喝水。有戏迷回忆,一次露天演出突降大雨,她顶着塑料布唱完《石油塔》,下台时浑身湿透,却笑着说“这点雨算啥,当年在书场演出比这狼狈多了”。这种不把自己当“明星”的通透,让上海观众觉得她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家,更像隔壁那个会说会笑的“自家阿姐”。
这种亲和力也融进了她的表演里。在滑稽戏《头头是道》中,她饰演的居委会干部,说话带着老上海特有的“软糯韧劲”,训人时皱着眉头像真发火,转头递糖时又眼含笑意,活脱脱就是弄堂里常见的热心大姐。有观众说:“看她演戏就像看自家邻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戳到心坎里。”
二、肯下苦功:从“一首歌吃遍天”到“十八般武艺全”
顾竹君的成功,从不是靠运气。19岁时,她因一曲《石油塔》惊艳舞台,被上海曲艺剧团老团长童双春看中,成了随团学员。起初她也犯过年轻人的浮躁——每天唱完《石油塔》就早早回家,觉得“老百姓拍手叫好,就不用再学了”。直到一位老师点醒她:“你想就靠这一首歌唱到老吗?”
这句话让她彻夜难眠,第二天起,她彻底改变了态度。每天唱完头档节目,她就坐在台下盯着袁一灵等老前辈演戏,从身段、唱腔到“现挂”技巧,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为了学好锡剧《珍珠塔》的梅兰珍调,她顶着烈日跑遍上海找老艺人请教,把“宁可丢掉包裹雨伞不要紧,切莫丢掉干点心”这句唱词练了上百遍,直到每个字都唱出细腻的情感。
这种苦功让她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上海说唱字字清晰、滑稽戏表演张弛有度,连沪剧的婉转唱腔也能信手拈来。2010年,她凭借《戏迷嫂嫂》拿下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委评价“她的表演里,藏着下过的每一分功夫”。而这份对艺术的较真,恰是上海人最认可的“做事腔调”。
三、守正创新:让老艺术接上“新地气”
在顾竹君心里,传统艺术不该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要能“走进当下的生活”。作为非遗上海说唱的传承人,她始终在找“老味道”和“新观众”的平衡点——既守住传统的根,又给艺术添上时代的料。
她唱经典的《金陵塔》时,会保留“金陵塔,塔金陵,金陵宝塔第一层”的传统唱词,却在节奏上稍作调整,让原本拖沓的腔调变得更明快,还悄悄加入了年轻人熟悉的“轻快弹舌音”。在抖音直播里,她用上海说唱讲“垃圾分类”“反诈知识”,把“赋子板”变成了接地气的“生活指南”,单条视频虽点赞不算顶尖,却收获了大量“实用”“听得懂”的好评。
她的创新从不是瞎胡闹,而是贴着生活走。早年学戏时,老师就让她去看姚慕双、周柏春的滑稽戏,学他们“用大白话把感情讲透”。如今她延续了这种传统: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地铁上的家常闲聊搬进唱词,让年轻观众觉得“原来上海说唱不是老古董,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这种“守正不僵化,创新不跑偏”的智慧,让她的艺术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四、真性情:笑里藏着对生活的热乎劲
上海人爱顾竹君,更爱她戏外的真性情。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奖时会激动得哭花妆,被质疑时会直接解释,看到不文明现象会忍不住“多管闲事”。这种真实,在动辄“包装过度”的娱乐圈里格外可贵。
她和丈夫陈建的搭档更是传为美谈,两人不仅生活里相濡以沫,舞台上也配合默契,演唱时一个眼神交汇就知道对方的心思。有次演出,陈建忘词,她顺势接了句滑稽“现挂”:“侬是不是昨晚菜吃多了,脑子卡住了?”既化解了尴尬,又逗笑了观众,台下瞬间响起会心的掌声。这种自然流露的真性情,比刻意设计的“包袱”更动人。
如今的顾竹君,依然活跃在舞台和社区里。她会带着学生在南翔基地打磨作品,会顶着烈日参加非遗推广活动,会把《金陵塔》唱给幼儿园的孩子听。有人问她“都这岁数了,何必这么拼”,她笑着说:“上海说唱是老祖宗的宝贝,也是观众的念想,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顾竹君的故事里,没有逆袭爽文的套路,只有一个普通上海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较真。她凭“不端架子的亲和”“肯下苦功的韧劲”“守正创新的智慧”,把自己活成了上海文化的一张“活名片”。正如她常说的:“艺术不用装,走心就好;做人不用端,真实就行。” 或许这就是她能让上海人爱了四十年的终极答案——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都是藏在笑料里的真诚与热乎劲。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