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做早餐摊,天天琢磨“怎么搞个没人做过的口味”,结果配方试了十几次,还没出摊就放弃;想做闲鱼卖闲置,盯着“怎么写出独一无二的标题”,憋了3天没挂出一件;甚至想做社群运营,总想着“要搞个新玩法”,群建好了却没人说话——其实你根本不用一开始就“创新”,想成功最快的
你是不是总卡在“想成功却没头绪”?
想做早餐摊,天天琢磨“怎么搞个没人做过的口味”,结果配方试了十几次,还没出摊就放弃;想做闲鱼卖闲置,盯着“怎么写出独一无二的标题”,憋了3天没挂出一件;甚至想做社群运营,总想着“要搞个新玩法”,群建好了却没人说话——其实你根本不用一开始就“创新”,想成功最快的路,是先学会“模仿”。
隔壁小王想做社区团购,没瞎折腾,就跟着小区火了2年的团购群主学:选什么品、怎么发实拍图、怎么跟供应商砍价,3个月就把群做起来了,现在每月多赚2000多;楼下张姐想做家政,模仿同小区做得好的阿姨:怎么跟客户沟通、清洁顺序怎么安排、怎么收纳更显整洁,半年就攒下稳定客源——普通人想成功,先把“模仿”学好,比啥都管用。
1. 找对“模仿对象”:别盯大佬,就仿“身边能摸到的小成功者”
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想着“仿马云、仿雷军”,可这些大佬的路径太远,普通人根本学不来。其实最该模仿的,是“身边那些‘小成功’的人”——他们跟你处境差不多,做的事也接地气,你能看到、能问到,甚至能跟着学细节,成功率高10倍。
- 该仿什么样的人?
- 想做早餐摊,就仿小区里“每天排队的早餐车老板”(不是仿连锁品牌,就仿家门口的);
- 想做闲鱼卖货,就仿同城市“卖同类产品、月销几十单的卖家”(不是仿大主播,就仿普通卖家);
- 想做居家收纳,就仿社区里“接单不断的收纳阿姨”(不是仿网红收纳师,就仿身边的)。
- 真实例子:小李想做闲鱼卖母婴闲置,一开始盯着“大V卖家”学,越学越慌(人家有团队、有货源)。后来发现同小区有个宝妈,靠卖孩子的旧衣服、绘本,每月能出20多单,就天天看人家的主页:标题怎么写(比如“9成新宝宝连体衣,80码,只穿3次”)、图片怎么拍(拍衣服细节、没有污渍的地方)、怎么回复买家(比如“包邮,当天发货”)。照着学,小李第3天就开单了,现在每月能赚1500多。
- 关键:别贪“大”,就找“跟你起点差不多、能近距离观察”的模仿对象——他们的成功路径,你能直接抄,少走很多弯路。
2. 模仿“核心动作”:别学表面,就仿“能赚钱的关键步骤”
有人模仿只学“表面功夫”:仿早餐摊,学人家穿什么围裙,却不学人家“早上5点出摊(赶早高峰)、面粉加多少水(口感好)”;仿闲鱼卖家,学人家发多少张图,却不学人家“标题加关键词(容易被搜到)、怎么跟买家砍价(留住客户)”——这样仿,根本没用。
真正有用的模仿,是“抓核心动作”:只学那些“能直接帮你赚钱、出结果的关键步骤”。
- 怎么找“核心动作”?
1. 看模仿对象“每天固定做什么”:比如小区团购群主,每天固定“早上8点发当日菜品实拍图、中午12点统计订单、下午5点通知取货”——这些固定动作,就是帮她留住客户、促成下单的关键;
2. 看模仿对象“靠什么赚的钱”:比如早餐车老板,靠“快速出餐(1分钟1份)、性价比高(5块钱管饱)”赚钱,那你就仿“怎么练手速、怎么控制成本”;
- 真实例子:小张想做社区团购,模仿小区里的“团长”。他没学人家“每天发多少条群消息”,而是盯着3个核心动作:① 选品只选“刚需品”(蔬菜、水果、日用品,不选冷门的);② 每次发品都附“自己拍的实拍图”(比如拍水果新鲜度、蔬菜分量);③ 客户问“能不能送上门”,回复“满30元免费送,不满加2块跑腿费”——照着做,小张的群1个月就有100多人下单,每月能赚1800多。
- 关键:别贪“全”,就抓3-5个“能直接出结果的动作”——把这些动作练熟,比学10个表面功夫都管用。
3. 模仿后“微调整”:别照搬,加一点“自己的小特色”
有人觉得“模仿就是抄袭”,其实不是——模仿到一定程度,加一点“自己的小调整”,就能从“跟跑”变成“小领先”。这些调整不用大,哪怕只是“多一个小服务、多一个小选项”,就能吸引更多人。
- 怎么“微调整”?
- 仿早餐摊:人家卖豆浆,你加个“无糖豆浆”选项(吸引老人、控糖的人);
- 仿闲鱼卖家:人家卖衣服,你加个“搭配建议”(比如“这件衬衫配牛仔裤好看,我自己试过”);
- 仿社区团购:人家只送小区门口,你加个“老客户免费送到单元楼”(留住回头客);
- 真实例子:小王模仿小区早餐车卖包子,一开始跟人家味道、价格都一样,生意一般。后来他发现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没时间等,就加了“提前预订”服务——前一天在小区群接龙,早上直接拿,不用等。就这一个小调整,他的包子销量涨了30%,现在每天能多赚100多。
- 关键:调整不用“颠覆”,就从“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开始——这些小需求,往往是模仿对象没覆盖到的,也是你能“差异化”的地方。
其实“模仿”从来不是“没本事”,而是普通人“快速入门、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你不用一开始就想着“搞创新、当大佬”,先找到身边的“小成功者”,仿他们的核心动作,再加一点自己的小调整——半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不仅能做成事,还能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别再盯着“成功”瞎琢磨了,也别怕“模仿会被说”——像小王、小李那样,从模仿开始,一步一步做,比啥都强。
最后想问你:你最近想做什么事?有没有找到“能模仿的身边人”?或者你模仿过别人,有什么小收获?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从模仿开始,慢慢靠近成功!
来源:欣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