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海皇粥店最后一家门店的卷闸门在2025年盛夏重重落下,这碗熬了33年的艇仔粥彻底凉透在香港的暑期里。
当海皇粥店最后一家门店的卷闸门在2025年盛夏重重落下,这碗熬了33年的艇仔粥彻底凉透在香港的暑期里。
半年来第200块老字号招牌的坠落,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港人——金砖顿奶酪茶餐厅的菠萝油香气散了,大班面包西饼的奶黄包蒸汽断了,名都酒楼的婚宴红毯卷了,这些刻进几代港人舌尖记忆的味道,正以每周消失4家的速度集体赴死。
而千里之外的大陆食客刷到这条新闻时,评论区炸出更犀利的质问:"被服务员白眼翻死的海皇粥店,真的只是输给租金吗?"
曾引以为傲的"港式招牌",早被自己泼满了隔夜茶。
我们仍然记得莲香楼雕花窗棂间晃过的张曼玉旗袍身影,珍宝海鲜坊霓虹照亮过星爷的"黯然销魂饭",兰芳园丝袜奶茶里浮沉着港片黄金年代的市井烟火。
可当大陆游客捧着攻略慕名而来,迎接他们的是冰过深井水的"港式服务":尖沙咀某老字号"现金支付罚100港元"的告示墨迹未干,铜锣湾茶餐厅阿姐"点快点啊"的呵斥声震得耳膜发颤。
更荒诞的是,就在深圳年轻人用手机扫码点完喜茶、看着海底捞小哥笑容满面表演扯面时,香港老店还在为要不要开通八达通支付吵作一团。
这不是怀旧,是僵尸收银。
那些把老字号逼上绝路的,又何止是吃人的租金?
尖沙咀93平米铺位月租25万港元,相当于老板每天睁眼就欠下8333港元血债;元朗45平米的"鸽子笼"铺租,竟比硅谷程序员月薪还高一截。
被租金吸干血的老板们,只能把食客当流水线零件驱赶:要求跑堂翻台快过苏炳添冲刺,厨房出菜急过救护车鸣笛。
可当一碗云吞面标价98港元时,对比深圳同款仅38元还送糖水,跨境高铁票都够大陆食客深港往返三趟时,情怀滤镜终究碎了一地。
今年复活节假期,香港市民北上消费狂潮卷走557亿港元,深圳文和友门口排队的长龙里,晃动着多少本该出现在香港茶餐厅的背影?
致命一击来自新世代的降维打击。
蜜雪冰城9港元一杯的柠檬茶横扫旺角那天,香港茶餐厅38港元的冻柠茶就该盖上白布。
喜茶在铜锣湾首店单日2000单的电子流水,把老派茶记油迹斑斑的手写单碾成废纸。
更别说当美团无人机载着外卖穿越维港时,香港骑手还在唐楼楼道里气喘吁吁爬台阶。
这不是竞争,是中央厨房冷链车对前店后坊的跨代碾压。
广州酒家用-45℃急冻技术把虾饺卖进欧洲超市时,香港老师傅仍在固执地守着凌晨三点擀皮的"古法",科学经营才是支付租金的“秘诀”。
港府洒水车式的救市更像行为艺术:免牌照费省下的三瓜两枣,抵不过铺租暴涨的血盆大口;减污水费发的"环保积分",怎填补得了食客被白眼扎伤的心?
也有老字号颤巍巍触网求生,可当莲香楼外卖倔强标注"仅收现金"时,大陆游客早用绑了八达通的美团点了满记甜品。
深水埗米其林一星"添好运"拖到2023年才上线外卖平台,而美团登陆香港首月订单就破百万。
这300万张电子订单背后,是香港老店错失的整整一代互联网原住民。
海皇粥店的残粥里照见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大陆消费者会为《重庆森林》里的半山扶梯买单,会为《食神》里的撒尿牛丸打卡,但绝不为冰镇服务缴"情怀税"。
当某些老字号哭诉"后生仔不识老味道",上海老大房正把流心月饼玩出盲盒新花样,苏州得月楼直播间里老师傅边雕船点边讲《红楼梦》。
镛记烧鹅用真空包装冲进盒马超市,长三角订单占四成;兰芳园即饮奶茶靠氮气锁鲜技术年销过亿——这些才是老招牌真正的续命丹。
卷闸门落下的闷响该震醒所有幸存者:深圳木屋烧烤服务员那句"您点的够吃了"的暖心提醒,比米其林星星更珍贵。
蜜雪冰城9元柠檬茶掀起的性价比海啸,比米其林指南更有杀伤力。
香港味道从不会死,但必须撕了那身发霉的长衫——要么学上海光明邨把鲜肉月饼递出柜台时永远带笑,要么等着被写进美食史的悼词。
全聚德摔过跟头才知道,市值40亿的回升全靠放下身段。
当维港对岸的无人机划破夜空,留给老字号的时间,比煲一锅艇仔粥的火候更急迫。
---
来源:夏天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