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文化因珍贵而受人推崇,而它的生命力,正来自于无数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青春延续技艺之美,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在日前播出的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第十二季节目中,一位非遗传承人发出委托,设计师朱晓鸣重返苏州,尝试构建一个“上家下店”的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文化因珍贵而受人推崇,而它的生命力,正来自于无数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青春延续技艺之美,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在日前播出的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第十二季节目中,一位非遗传承人发出委托,设计师朱晓鸣重返苏州,尝试构建一个“上家下店”的非遗活态传承空间,为传统手工艺探索可持续的生活样本。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感叹,非遗传承与空间设计,看似是迥然不同的领域,但背后都有着极致的追求、不懈的坚持。
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缂丝,被誉为“织中之圣”,以“通经断纬”的古老技艺织出如画般细腻的作品,手法近乎“手工打印机”。目前全国缂丝从业者不足百人,90后小伙郝乃强是其中之一。他从河北来到苏州,为缂丝留守江南,将青春交付给这项需要极致耐心的工作。
在郝乃强眼中,缂丝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场修行。由于工艺繁复,一天往往只能织出一两厘米,一片叶子就得织上一周,非常考验心性。他曾窝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守着一台缂丝机,经历过不少经济上的窘迫,却从未动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源于心底那份纯粹的热爱。
2022年,他在苏州置下一处57平的苏式小院,这里既是家,也是缂丝的传承阵地。一层带前后天井,客厅即工作室,二楼是卧室兼客房。空间有限,家具常需挪移,而陡窄的楼梯更让日常起居充满挑战——有客来访时,桌椅得靠吊绳经前院天井“运”上二楼。那台比他年纪还大的缂丝机,因大门宽度不足,每次外出展示都不得不拆卸搬运,令人心疼。老房还存在墙面渗水、卫浴简陋等问题,最遗憾的是没有厨房,电磁炉搁在洗衣机上做饭,成了他的日常。
于是,在最新播出的《梦想改造家》中,郝乃强希望设计师能破解当前生活与工作混居的困局,打造一个既宜居、又能作为“非遗活态空间”的小院,让缂丝真正走进现代生活。接过这一委托的,是曾在第九季将破败老宅变身立体园林的设计师朱晓鸣。再回苏州,朱晓鸣原本信心十足,但实地勘测后却倍感压力。郝乃强的家比他预想中更小,除基本生活功能外,还需容纳工作区及社交接待区,空间极为紧张。更棘手的是,房屋结构评估显示墙面倾斜度已超危房标准,必须外加钢结构加固,而这会进一步压缩室内宽度,最终可用宽度不足2.5米,仅为他当年平江路项目的一半。
、
面对极限挑战,朱晓鸣决定“以降为增,以退化整”,充分利用层高优势,进行毫厘必争的空间重组。他甚至携带纸板现场放样,模拟家具尺寸,精准感知每一寸空间体量,力求实现“公私重叠”的复合型布局。而在风格定位上,郝乃强不希望空间过于传统,而是期待与现代接轨,展现非遗时尚化的一面。为此,朱晓鸣深入研习缂丝历史,漫步苏州园林汲取在地灵感,试图在当代审美与苏式韵味之间找到平衡点。
节目最后,这座50多平的老宅终于迎来新生。朱晓鸣通过精准的错层设计与可变形家具,打造出兼具居住、创作、展示与社交功能的复合空间。不仅解决了原本的结构隐患与功能缺失,更通过现代语汇的融入,让缂丝技艺以一种轻盈、当代的方式呈现于访客面前。改造后的家,成为郝乃强继续传承缂丝的坚实基地,也是一次对非遗活态传承路径的生动诠释。这方小院,不仅安放了他的生活,更打开了传统手艺连接现代生活的一扇窗。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