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的时候,上海这座饱受战乱的城池,正慢慢走出硝烟的阴影之中,抗日战争取得成功,在那胜利的消息传来以后,就仿佛一片朝霞照进了人们心里头,大家都热切盼望一个新的局面。在胜利的喜悦之下,社会深处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涌动着,对未来是憧憬,对现实也是无奈,还有那
1946年的时候,上海这座饱受战乱的城池,正慢慢走出硝烟的阴影之中,抗日战争取得成功,在那胜利的消息传来以后,就仿佛一片朝霞照进了人们心里头,大家都热切盼望一个新的局面。在胜利的喜悦之下,社会深处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涌动着,对未来是憧憬,对现实也是无奈,还有那些根深蒂固的不满。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个来自遥远西方,略带几分淘气味道的节日--愚人节就这样飘洋过海地来到了中国人面前,一些敏感的媒体工作者顺手拿它来制造一点点意想不到的波澜。
那一年的四月一日,愚人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上海时报》做出了一次大胆决定,他们想要在报纸上刊登一些“整蛊”新闻,希望这些可以给读者们带去一点欢乐的笑声,也许也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触动这座城市的神经。在当时的《上海时报》编辑部内,夏其言是个身经百战的老记者,也是本次愚人节特别报道主要负责人之一,在许多年后,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我在愚人节编发一条“惊人消息”》,自己回忆这段不太寻常的事。他大概没想到,那天大家一时兴起的玩笑话,会在日后与真实事件发生惊人的重合,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历史走向。
在同一天,登载的第一条“惊人消息”,瞄准的就是一个举国瞩目的焦点人物—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这一报道像真的一样说冯玉祥将军将要上路到美国去探察水利工程。消息一出,就像一块大石头扔进了一池子平静的水里面,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特别是在国民党当局里边。因为冯玉祥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所以他对冯玉祥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民党高层的神经。他们立即对这条消息进行了紧急调查,想要知道冯玉祥是否真的到达上海准备离开。
这份假新闻搞得国民党中央党部一团乱,特务们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对消息的发出人严加盘查,另一方面冲进美国的船。整台政府机器就像被牵动一样,紧张恐慌地运转起来似的,担心冯玉祥这次出门究竟有何目的,是不是背后藏着什么大政方针?会不会又闹出什么意想不到的连环套来呢。报社的工作人员承受着突如其来的压力,解释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
为了让这则假新闻看起来更真实可信《上海时报》的记者们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是以模拟采访的口吻来报道冯将军即将踏上旅途的消息。让读者感觉仿佛是“冯玉祥身边的人”正在接受采访一样,从而给人一种冯将军要出发了的那种紧迫感和真实性。这亲历者的视角,明显增添了一份感染力,而且,在报道中间还掺杂了些许模仿冯玉祥将军风格的打油诗,经由这样的独特文学样式,又进一步彰显了消息的“真实感”以及冯玉祥将军本身的个性。这些巧妙的设计,让这则本来虚构的新闻,在当时环境下显得有模有样,足够蒙蔽不少人心,连警惕性很高的政府官员都不例外。
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条愚人节的恶搞新闻竟真成了真的,在发出那则报道大约五个月以后,冯玉祥将军果然作为“赴美考察水利专使”,踏上了去美国的路途。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冯玉祥将军即将出发之际,他似乎也是以一种幽默又不失深刻的方式来回应当年《上海时报》那则假新闻。他学着当年报纸上刊登的打油诗的样子,又重新做了一首新的打油诗出来,当作自己远行的宣言。这简直是一个巧合,这样的巧合无疑给当年愚人节的“假新闻”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在人们感到惊讶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是新闻传播的边界,又是什么构成了新闻的力量。
同一天《上海时报》还刊登了一则愚人节假新闻,它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与当时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息息相关。这则报道称上海警察局的宪兵队长姜公美被枪决。当时上海市民心里这个叫姜公美的名字,是一个有争议的、有愤怒的符号。他之前因为涉嫌贪污受贿而被抓进监狱,被关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放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让不少老百姓心里憋屈又生气,觉得姜公美被放出来就是对法律不尊重,是对大家意见的无视,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大胆挑衅。
所以当《上海时报》发布姜公美已被枪决的假新闻的时候,上海市民就都感到特别地兴奋、激动。这个消息好似为他们心中久堵着的闷气找了个口子,不少人心里想,终于要给那个贪官好好吃点亏。这份喜悦很快便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碎,就在这篇假新闻发出当天,姜公美这个人竟然还出现在了上海街头巡逻。他一人的出现就像是狠狠扇向期盼正义的百姓脸上的巴掌一样,也将这篇假新闻的虚假揭露了出来。
姜公美继续在街头巡逻,不仅没有让大家认为这就是一个不着调的玩笑,反而是更加深刻地激怒了大众。民众普遍感到被愚弄、 被戏耍,他们的希望在一瞬间点燃又一瞬间被熄灭,这种反差带来的情绪更为汹涌。大家都说,连这个“假枪决”都出现了,那真公正呢?现在要求重审姜公美的声音越来越大,民众的愤怒已经蔓延开来,像草野之火一样四处烧,各种方式对权力施加压力。如此巨大的公众压力,上海当局只得重新考虑姜公美一案,他们再不能对民众的呼声充耳不闻。经过一番调查和审理,姜公美在1946年10月15日被判处死刑,枪决。
回看《上海时报》愚人节那两天发布的这两则假新闻,不难看出这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恶作剧,在不经意中却精准地踩在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核心的热点上。一则是关乎政治人物的去向,映射出当局在动荡期对权力牢固与政治影响的大度灵敏;另一则是贪腐官员命运的话题,则显示出普通大众对于社会公道正气的强烈向往和不满意。这两则一开始是开开玩笑、整整蛊人的假新闻最后却变成真实的事情,而且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并且影响着现实。
夏其言和他的同事们,大概在开始这些愚人节的报道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样一种方式,在严肃的社会气氛之中加些滑稽的波动,似乎是可以办到的事情。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过,这玩笑虽然虚构但造成的社会反响却如此巨大,甚至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以令人惊讶的巧合交织进真实的过去历史事件之中。这也正好体现了公共舆论在复杂的环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新闻媒体无意中用到了人们心里酝酿已久的情绪,使全社会的人都关注、讨论起来。
这两个事例,也鲜明表现出新闻流传具有双刃剑性质,它可以作为传布消息的媒介,也可变成体现民情的东西,并且在某些情况之中,还能左右决策。幽默和现实,在这样一个特殊愚人节里,以一种无法想象的方式交错在了一起,并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历史结果。而这两则新闻竟然成了真,这也是一种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社会矛盾以及民众情绪的一种反映。它们告诫我们,再轻松的玩笑话里头,也许藏着不浅的社会话题,而且会对历史有着出乎意料的影响。这些愚人节新闻,最后以自己独特的“预言”属性,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留下了一抹浓重的色彩,成为一段值得细细品嚼和琢磨的传奇故事。
来源:德才兼备荷叶BePG3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