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国古代的顶级爱情故事,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段,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满了传奇与争议。尤其是杨贵妃身上那个让旁人都觉得有点尴尬的“小毛病”,到了唐玄宗这里,反倒成了离不开的“宝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你说这爱情奇不奇怪?有的人连对方打个嗝都嫌弃,可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却对自己爱妃杨玉环如雷的鼾声上了瘾!这事儿搁今天,估计好多人都得摇头说不理解。
说起中国古代的顶级爱情故事,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段,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满了传奇与争议。尤其是杨贵妃身上那个让旁人都觉得有点尴尬的“小毛病”,到了唐玄宗这里,反倒成了离不开的“宝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公公抢儿媳,六十一岁的疯狂
时间回到公元745年,长安城的老百姓们可是结结实实吃了一回皇家的“大瓜”。
当时已经六十一岁的皇帝李隆基,做了一件让整个朝野都瞠目结舌的事儿——他硬是把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变成了自己的贵妃! 这操作,放在哪个年代都够惊人的。可谁让人家是皇帝呢?为了把美人名正言顺地接进宫,李隆基还先让杨玉环出家当了阵子女道士,道号“太真”,算是走个过场,之后再册封为贵妃,这下就“合规”了。
这位杨贵妃究竟有多美?那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肤若凝脂,体态丰腴,完全符合唐朝“以胖为美”的顶级审美。她还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其一曲胡旋舞,跳得是让年过花甲的唐玄宗神魂颠倒,连带着杨家的兄弟姐妹都鸡犬升天,权倾朝野。 玄宗皇帝曾得意地对身边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从此,玄宗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心思全放在了享乐上。
二、深夜的呼噜声,反倒成了安眠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绝世美人,却有个不太雅观的习惯——晚上睡觉时打呼噜,而且声音不小! 你想啊,杨贵妃体态丰腴,这睡觉打呼噜在当时看来,也算是有因可循。可这事儿放在规矩森严的皇宫里,尤其是侍奉皇帝的时候,那还得了?身边的宫女太监刚开始都替贵妃捏把汗,生怕皇上一个不高兴就怪罪下来。
但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唐玄宗非但不介意,反而越来越喜欢,甚至到了“每晚不听这呼噜声就睡不踏实”的地步! 这可不是编的,野史里记载得明白。据说有一次夜里宫中有动静,玄宗被惊醒,正紧张呢,听到身旁杨贵妃均匀的鼾声,反而一下子安心了,觉得只要她在身边,就天下太平。 这呼噜声,简直成了专属于他的“白噪音”和“定心丸”。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到深处,连对方所谓的缺点,在自己看来都成了可爱的特点,甚至是离不开的依赖。 也有说法提到,唐玄宗早年执政时经历了不少宫廷斗争,可能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有时会做噩梦,而杨贵妃的鼾声反而能把他从噩梦中拉回现实,让他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安心。
三、盛世下的危机与马嵬坡的悲歌
可惜啊,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沉浸在温柔乡里,朝政自然就荒废了。他把大权交给了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这人能力不行,搞腐败倒是一把好手,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边将安禄山瞅准机会,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势头凶猛,很快就逼近了长安。
年过七旬的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和一帮亲信仓皇逃往四川。 队伍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时,疲惫又愤怒的禁军士兵们再也不干了。他们认为这一切的祸根都是杨国忠和杨贵妃,先是杀死了杨国忠,随后又包围了玄宗的驿所,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那一刻,曾经拥有无上权力的唐玄宗,面对群情激愤的士兵,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极力为杨贵妃辩解,说她深居宫中,不懂政治,祸乱朝政的罪责不该由她承担。 但将士们态度坚决,毫不退让。最终,在宦官高力士的劝说下,为了自保,唐玄宗不得不忍痛下旨。 一代美人杨贵妃,最终被赐白绫,缢死在马嵬坡的佛堂前,香消玉殒,年仅三十八岁。
四、长恨歌声中,留下的思考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痛不欲生,据说“几度昏厥,数日水米未进”,心仿佛也跟着死了。 即便后来动乱平息,他回到长安,也早已物是人非,失去了权力的他,只能在无尽的追忆和悔恨中度过余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长恨歌》算是把这份刻骨的相思与遗憾写透了。
回看这段历史,唐玄宗对杨贵妃那“奇葩”睡眠习惯的偏爱,恰恰成了这段悲剧爱情故事里最人性化、也最让人唏嘘的注脚。 它告诉我们,再炽烈的爱情,如果完全凌驾于家国责任之上,也可能结出苦涩的果实。 一段本可传颂的知音之情,最终却以江山倾颓、美人殒命的悲剧收场,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来源:假如历史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