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5万买“基因优势”?PGT-P基因检测引争议,阶级鸿沟恐难打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3:25 2

摘要:先把这事说明白,PGT-P不是真能像捏橡皮泥一样“定制”宝宝,没法指定眼睛颜色、身高精确到厘米,本质是场“胚胎排位赛”。

2021年1月,美国诞生了一个名叫Aurea的女婴,她的出生没上什么热搜,却在硅谷的隐秘圈子里掀起了波澜。

因为Aurea不是普通的试管婴儿,而是被“筛选”出来的——她的父亲、神经科医生Rafal花了大价钱

通过一项叫PGT-P(多基因疾病植入前基因检测)的技术,从多个胚胎里挑了个“健康+智商潜力最高”的植入母体。

如今这事儿早不是秘密了,连马斯克都被曝至少有一个孩子用了同款服务,他自己还在相关推文下回复了“Cool”。

更让人揪心的是,硅谷资本正疯狂砸钱推这件事,5万美元就能“定制完美宝宝”的广告,正在悄悄瞄准有钱人。

但这看似先进的技术背后,藏着科学骗局、资本野心,还有可能把人类拖进“基因分层”的深渊。

先把这事说明白,PGT-P不是真能像捏橡皮泥一样“定制”宝宝,没法指定眼睛颜色、身高精确到厘米,本质是场“胚胎排位赛”。

它的流程很简单:夫妻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培育出多个胚胎,再把这些胚胎的细胞送到PGT-P公司。公司用基因测序技术解码每个胚胎的DNA,然后给它们打个“多基因风险分”。

这个分数能预测啥?按公司的说法,大到糖尿病、心血管病这些复杂疾病的风险,小到身高、智商甚至性格倾向,都能算出个概率。

最后父母挑个分数最高的胚胎植入子宫,“优化后代”的操作就算完成了。

这技术最早的正经用途,是帮有遗传病的家庭避坑。

2022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用PGT-P技术,帮一对夫妻生了个2型糖尿病风险极低的男婴,目的是阻断家族遗传病,这在医学上是公认有价值的。

全球首个基于家系遗传信息的PGT-P技术优选出来的2型糖尿病低风险试管婴儿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顺利诞生

但很快有人发现了“新玩法”——既然能预测健康风险,能不能顺便“筛选”点别的?比如智商。

2021年1月Aurea的出生,就是这个“玩法”的第一次公开落地。她的父亲Rafal年过五十,担心高龄生育风险,一开始找了PGT-P公司GenomicPrediction,想直接筛选智商和健康双优的胚胎。

那家公司以“不道德”为由拒绝了,Rafal转头找了另一家愿意接单的公司,才有了Aurea的出生。这事当时没传开,但硅谷的大佬们都看在眼里,很快就有人跟进了。

最受关注的就是马斯克。Orchid公司的匿名员工后来爆料,马斯克至少一个孩子用了他们的PGT-P服务。2024年相关消息曝光时,马斯克在推文下的一句“Cool”,等于变相承认了这事。

现在市面上的PGT-P服务已经明码标价,Herasight公司做得最直接:只要你能提供至少10个胚胎,花5万美元,他们就敢承诺帮你找出智商可能高15分的那个。

但问题是,这技术真有这么神吗?答案可能让人大跌眼镜。

PGT-P能从医疗技术变成“定制宝宝”的生意,背后全是硅谷资本在推,而操盘手是个熟人——彼得・蒂尔。

这位PayPal联合创始人、Facebook的第一投资人,早就盯上了基因赛道。他通过泰尔基金和泰尔奖学金,在PGT-P领域布了个大网,业内叫“泰尔系”。

Orchid、GenomicPrediction、NucleusGenomics这三家核心公司,创始人全是泰尔奖学金的获得者,等于蒂尔亲手培养了赛道上的关键玩家。

他还直接投过CRISPR基因编辑公司,从底层技术就开始布局。

有大佬站台,这些公司早期融资顺得离谱:Orchid一下揽了2000万美元,GenomicPrediction累计融了3600万美元,NucleusGenomics更狠,A轮就拿了6000万美元。

但钱砸进去,生意却没那么好做,因为最大的坎不是技术,是政策和伦理。

GenomicPrediction的遭遇最典型。这家公司一开始还挺谨慎,只敢宣传“降低疾病风险”,但架不住客户总问“能不能筛智商”,后来甚至短暂上线过智力障碍预测服务,很快就被骂下架了。

2022年他们想融C轮,结果投资人做完尽调直接打了退堂鼓——这生意太敏感,一旦监管出手,公司可能直接倒闭。最后C轮融资黄了,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其他公司学聪明了,开始玩“文字游戏”。Orchid公开宣传时绝口不提“胚胎筛选”,只说自己是做“备孕健康风险评估”,把生意包装成普通医疗服务,以此躲掉伦理争议。

只有Herasight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躲着“智商”两个字,它直接摆上台面。

虽然从没公布过融资额和客户数,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说,不少硅谷有钱人都在悄悄用它的服务,毕竟5万美元对他们来说不算啥。

资本的算盘很清楚:只要先把市场做起来,等形成规模了,监管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们没算到,学界早就把这事的底裤扒光了。

2024年5月,《临床医学杂志》发了篇论文,直接给PGT-P的“完美胚胎”说法判了死刑:从精神疾病到所谓的“高智商特质”,全没有靠谱数据支撑。

科学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每一点都戳中了行业的命门。

第一是数据库太“偏科”。

现在所有PGT-P公司用的基因数据库,几乎全是西欧人群的数据。这意味着对亚洲、非洲等其他族裔的预测,准确度可能直接打五折。

你用一套白人的基因模型给中国人的胚胎打分,本身就是笑话。

多基因评分在分析几十万人大群体时可能有点用,但一对夫妻最多也就培育十几个胚胎,这些胚胎基因高度相似,算法根本分不清细微差异。

有专家直白说,这种情况下的预测,和“扔硬币选胚胎”准确度差不多。

智商、性格这些特质,基因最多只占一部分,家庭教养、教育资源、成长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大。就算真筛出个“高智商潜力”胚胎,后天养不好,照样成不了才。

更讽刺的是,这技术连最基本的“避坑”功能都未必靠谱。

2023年3月,美国加州一对夫妇就把生育机构告了:他们因为家族有胃癌病史,专门用PGT-P筛选“无癌症基因”的胚胎,结果机构给植入的胚胎其实带致病基因,1岁的孩子未来可能要切胃。

后来查出来,机构不仅检测错了,还篡改了医疗记录。这事儿暴露了行业的另一个问题:商业化跑得太快,监管和标准根本没跟上。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买单。

原因很简单:对有钱人来说,这5万美元买的不是“确定的完美”,而是“概率上的优势”。

就像给孩子报天价补习班,明知不一定有用,也得抢这个“机会”。

可普通人连一次试管婴儿(约3-10万美元)都未必负担得起,更别说额外花5万做PGT-P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鸿沟:有钱人能用钱给后代买“基因优势”,普通人只能靠自然选择。

学界最担心的,不是技术不准,而是它在悄悄复活“优生学”——这个曾经引发过种族清洗、强制绝育的魔鬼理论,现在正披着科技的外衣回来。

优生学的核心是“基因有优劣”,而PGT-P公司干的事,就是把这个理论量化:给胚胎打分,高分的留下,低分的淘汰。久而久之,社会会形成一种认知:人的命运是基因决定的,努力根本没用。

更危险的是“基因阶级”的形成。当财富差距变成了“基因差距”,社会分层就从后天变成了先天。

有钱人的孩子一出生就带着“低病风险+高潜力”的基因标签,普通人的孩子从胚胎阶段就被贴上“普通”甚至“劣质”的标签。

这种分层一旦固化,就再也难打破。你再努力,可能都比不过人家天生的“基因优势”;你的孩子再优秀,在“基因筛选宝宝”面前,可能会被歧视“先天不足”。

还有人类的多样性问题。如果大家都追求同一个“完美模板”——高智商、高颜值、低病风险,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基因就会被淘汰。可历史早就证明,很多“异常”基因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价值。

比如霍金,他患有渐冻症,这种基因在胚胎阶段肯定会被筛掉。可如果真的没有霍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可能要落后几十年。

那些被淘汰的“低分胚胎”里,说不定就藏着下一个霍金、下一个爱因斯坦。

现在,这场“基因筛选游戏”还在继续。PGT-P公司在资本的助推下,一边小心翼翼避开伦理红线,一边悄悄扩大服务范围;

有钱人在“为后代负责”的名义下,争相购买这种“特权”;普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鸿沟越来越大。

没人知道这场游戏会走向何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真正的“完美”从不是基因决定的,而是后天的努力、善良和勇气。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基因=命运”,那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