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至24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鄂尔多斯乌兰牧骑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在云南省文化馆剧场、金马碧鸡坊、官渡古镇景区连续上演多场精彩表演,让暖城的歌声与春城的烟火实现了一场完美的双向奔赴。
10月23日至24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鄂尔多斯乌兰牧骑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在云南省文化馆剧场、金马碧鸡坊、官渡古镇景区连续上演多场精彩表演,让暖城的歌声与春城的烟火实现了一场完美的双向奔赴。
三大舞台
立体展现草原魅力
本次昆明站巡演精心选择了三个不同风格的场地,为春城观众呈现了多元化的观演体验。
10月23日15:00,云南省文化馆剧场内,300座的专业剧场座无虚席。器乐合奏《赛马》在这里奏响激昂序曲,草原风光与舞台表演交相辉映。
当天19:00,演出转场至昆明地标商圈金马碧鸡坊。《特斯河之赞》的舞蹈演员用动感十足的舞姿,带动现场观众嗨翻全场。
10月24日19:30,官渡古镇景区还将迎来一场精彩演出。
文化交融
从单向演出到双向奔赴
器乐合奏《万马奔腾》成为整场演出中最令人震撼的节目之一。马头琴那悠扬而富有张力的音色,仿佛将观众带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
“我最喜欢《万马奔腾》,我觉得特别有气势,然后背景也好,有在草原上的感觉。”观众孙晓梅赞叹道。
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作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荣获国家级奖项的原创舞蹈精品,同样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场巡演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成为连接暖城与春城的文化桥梁。
“刚才节目中看到杭锦旗多彩的世界,和我们云南多彩的民族、地貌很一致,让我们了解了鄂尔多斯,我也非常向往鄂尔多斯。”观众明安表示。
观众杨素芹则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表达了看法:“我们云南省政府也应该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学习, 把云南的表演团队派到全国各地去演出,让云南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
演出中,鄂尔多斯乌兰牧骑的队员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让文化交融变得更加鲜活具体。
文旅融合
从演出延伸到体验
本次巡演还打造了“演出+文旅推介”模式。
在巡演现场设置了非遗文创展览、“暖城多味”品鉴、“云游鄂尔多斯”体验等功能区。
“轻骑兵”精神
六十载初心不改
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这支诞生于1957年的文艺队伍,自成立之初便带着泥土的芬芳与信仰的温度。
六十多年前,队员们赶着勒勒车,背着简陋乐器,在零下30℃的寒冬或烈日炎炎的酷暑中,足迹遍布内蒙古自治区的苏木嘎查、边防哨所。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文艺的温暖送到农牧民身边。“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一直是乌兰牧骑的演出宗旨。如今,这支队伍依然保持本色。
1965年5月至1966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乌兰牧骑进行了一场历时7个半月的全国巡回演出。这次巡演行程10万多公里,演出近600场,观众上百万人次,走遍27个省、市、自治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经久不衰的掌声。时隔60年,乌兰牧骑再一次以全国巡演的方式走到全国观众面前。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于2025年8月至11月在全国多地展开。12支乌兰牧骑巡演队伍奔赴20多个省市,把优质的北疆文化特色节目送到全国群众身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一系列演出陆续展开。而此次昆明站演出是鄂尔多斯乌兰牧骑这支队伍巡演的第三站,此前鄂尔多斯乌兰牧骑分别走进了北京和成都。
“他们不愧是轻骑兵,我记得在60年代,他们就是一代一代传承得特别好,能把内蒙古地域文化带到全国去传播。”观众杨素芹说。
从暖城到春城,从六十多年前到今天,乌兰牧骑的脚步从未停歇。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远征”,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樊梨花 刘鹏 任学港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杨阳
终审:王红梅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