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6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大爷今年63岁,退休后生活清闲,饭菜也越来越讲究。尤其一顿烧肉下肚,配上甜点小酒,顿感“有滋有味”。可体重也不知不觉涨了十几斤。
“胖点不是更有福气?”他原以为这叫“老来福相”,直到一次单位体检,突然查出高血压、脂肪肝,还有轻度糖尿病。
医生一句话让他警醒:“年纪越大,体重越不能超标。很多慢病,都是‘重’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吃得好、胖一点,是“有底气”的象征。其实,这种观念早被医学界否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这些恰恰是我国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不仅如此,英国医学期刊《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单位,死亡风险就上升29%。换句话说,体重每超一点,寿命就可能缩短一截。
别以为老了就不用减肥。60岁以上人群,同样有明确的健康体重范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老年人群膳食指南》:老年人理想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20~26之间。
什么意思?拿一个身高165cm的老人举例:
BMI=体重(kg)/身高²(m)
若体重超过71kg,BMI就已超过26,属于超重。
若超过78kg,则BMI超28,属于肥胖。
医生提醒:60岁后,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仅能延缓慢病发生,还能降低老年骨折、关节病变、肿瘤等风险。
许多老人以为“无非就是走路慢点”,其实体重一超标,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此。
体重每增加1公斤,心脏就要多供血10公里的血管。长期超重,心脏像马拉松选手每天冲刺,久而久之极易诱发心衰、房颤和冠心病。
胰岛素“罢工”脂肪过多会影响胰岛素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根源。老年人一旦糖尿病失控,视网膜病变、肾衰、神经病变接踵而来。
癌症风险悄悄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列为13种癌症的明确危险因素,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越大,癌症风险越高。
看到这,有人可能就想“那我马上减成竹竿身材!”——可别走极端。
老年人过瘦,同样危险。
体脂过低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流感、肺炎。
肌肉量不足还会引发肌少症,一摔就骨折,卧床不起。
研究发现,老年人BMI在22~24之间死亡率最低。这不是“越瘦越健康”,而是“适中最安全”。
控制体重,不是节食,也不是不吃主食。关键在于“吃得对、动得稳”。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热量应适量减少,提倡少油、少盐、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豆腐、鱼肉等。
拒绝“隐形热量炸弹”糖、酒、糕点、奶茶,热量惊人却不易察觉,是体重“幕后推手”。尤其是啤酒+夜宵,最易积聚腹部脂肪。
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不求剧烈,快走、太极、游泳、广场舞都是好选择。关键是每天动起来、持之以恒。
每周称一次体重,记录在本上。体重上升超过1公斤,就要回顾饮食与运动情况,及时调整。
有些老年人看起来圆润,其实是肌肉少、脂肪多的“虚胖”,这比真正的胖更危险。医生建议定期做体成分检测,了解自己是“胖在脂肪”还是“瘦在肌肉”,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与锻炼。
体重,不只是个数字,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60岁以后,别再把胖当福。控制在合适范围,比什么都重要。不是追求“瘦”,而是追求“稳”——稳住体重,就是稳住健康;稳住健康,才有长寿希望。
参考资料:
中国营养学会.《老年人群膳食指南(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The Lancet. 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2016.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