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卖药食同源,谁先上架谁赚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09:42 2

摘要:“治未病”三个字,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政策、资本、年轻人同时按下加速键。根据2025年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政策,药店销售的药食同源产品包装正面允许印制健康声称,如“每日10g,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这意味着,过去店员只能打太极的“黄芪能不能补气”终于拿到合

“治未病”三个字,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政策、资本、年轻人同时按下加速键。根据2025年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政策,药店销售的药食同源产品包装正面允许印制健康声称,如“每日10g,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这意味着,过去店员只能打太极的“黄芪能不能补气”终于拿到合规答案——中医药理论+现代营养证据,可以光明正大出现在货架上。

(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然而红利面前,行业底色却格外冷峻:全国每天关店23家,连老字号也扛不住。咖啡店、面膜、智能舌诊、直播间养生茶……药店的“变形计”比奶茶店还野。幕后三大推手:平台O2O一年抢走1.2亿单;医保改革直接砍掉四分之一收入;三年急速扩张10万家门店,如今全成负资产。当“卖药”这门传统生意从盈利变保本,货架上每一厘米的坪效都必须重新算账。政策此刻打开药食同源合规宣称的窗口,药店才有底气在关店潮中反周期生长。

需求端同样给出清晰信号。数据显示,72%的90后主动用功能性零食替代传统保健品,小红书“养生零食”话题阅读过亿次;与此同时,银发族慢病管理支出年均增长18%,却苦于“药片疲劳”。一边是“怕吃药”的年轻人,一边是“吃够药”的中老年人,共同把药食同源产品推向刚需。

2025版目录扩容至106种,市场规模已破3700亿元,年增速保持20%以上。药店天然具备“专业信任+即时履约”双重壁垒,这是任何电商品牌花多少广告费都买不来的资产。窗口期特征明显:政策刚放开、目录仍扩容、消费者心智尚未被头部垄断,谁能率先建立“专业+食养”标签,谁就能成为区域健康生活方式的入口。

(图源:AI作图)

如何抓住千亿市场?

1/角色升级:从“卖药人”到“食养方案人”

未来药店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SKU数量,而是“把106种原料翻译成不同人群的一天三顿”。借鉴日本药妆店的“机能性表示食品”逻辑,门店可用三条叙事重构货架:

场景叙事——熬夜水、姨妈暖、下酒护、考前脑;

节气叙事——立秋石斛、霜降阿胶、小暑祛湿茶;

指标叙事——“辅助维持同型半胱氨酸已正常范围”“帮助餐后血糖平稳”。

健康声称合规化后,专业话术成为可复制的“内容资产”,每一次解读都在为门店积累私域信任,而非仅仅完成一次性交易。

品类组合:把“高认知中药”做成“低门槛食品”

政策允许宣称,但消费者仍需要“第一口理由”。

阿胶、枸杞、山楂、茯苓、菊花等国民级原料具备天然教育基础,是引流首选;

石斛、黄精、桑叶片等新兴原料证据链完整、毛利空间高,适合利润款;

膏方、养生茶包等需中医签字的个性化服务,则承担锁客与复购角色。

三类角色互补,既满足“即食爽点”,也保留“定制深度”,让药店在同一时段服务不同支付意愿的人群,把坪效做厚。

(图源:AI作图)

2/证据营销:让“扫码立证”从信任到复购

数字标签不只是合规要求,更是把线下15秒决策时间延伸到线上15分钟深度教育的“二次流量入口”。扫码页除展示功效成分、每日推荐量、循证文献外,可叠加“体质自测小工具”“节气饮食日历”“会员七日打卡”轻互动,完成从证据到信任、从信任到复购的闭环。

药店一旦积累起本地用户健康数据,就能反向定制自有品牌SKU,形成难以被复制的“区域专属供应链”。

3/单味深研:把一味原料做成产品矩阵

选目录里认知高、证据足的一味原料,从即食、冲饮、膏方到零食一次做全,用不同形态、不同价格带占据同一需求场景,让门店货架自己形成“比较-连带”闭环,把客流锁在自有高毛利区。药店就有机会把3700亿消费市场打通,让“食养”成为可持续的处方外延。

政策打开合规宣称的“天花板”,年轻人和银发族同时刷新“入口需求”,药食同源正式从“文化概念”升级为“专业赛道”。对药店而言,这不仅是新增一个品类,更是重塑角色定位的拐点。药食同源,食养有道,下一波大健康红利,已经到来。

来源:解药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