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河南抗旱:丰收前的“冲刺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9:35 2

摘要:5月13日,气温高达35℃。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北窑村的麦田里,种粮大户王松涛胶鞋上裹满褐色的泥土,黢黑的脸上满是焦急。

人民网洛阳5月18日电(尚明桢、慎志远、程明辉)5月13日,气温高达35℃。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北窑村的麦田里,种粮大户王松涛胶鞋上裹满褐色的泥土,黢黑的脸上满是焦急。

“正浇地呢,水管爆了,地里小麦已经是灌浆中后期了,可不敢大水漫灌,田里要是积了水,就坏事了。”关掉水泵,王松涛轻踩水管,分段检查,发现一处溢水严重的爆裂点。剪掉破损段,将水管接头和喉箍重新连接两端,再次推开水闸,一排排灌溉设备恢复作业,洒下一层层绵密的水帘。

河南洛阳偃师区北窑村种粮大户王松涛正在检修喷灌设备。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虽遇干旱年景,王松涛却有“两不愁”。一是不愁没水浇地。偃师区境内伊河、洛河贯穿全境。北窑村地处洛河以北,东傍瀍水。村里有10多眼机井,不少井房就在自家地头,灌溉用水方便、充足。

“从3月25号到现在,我流转的1200亩地已经浇过四遍水了,比着往年,多浇了两遍水。”面对今年可能多支出的近两万块钱电费,王松涛不觉得“亏”。“今年麦子前期长势很好,遇上旱情,多下点功夫,多浇几遍地,管护好了,亩产要是能提高点,咱多打粮食多赚俩。”

二是不愁没人帮忙。“咱们现在讲究科学种田,县里的农技专家三天两头过来给俺地里小麦‘把脉问诊’。”王松涛笑着朝远处一块麦田走去。

此时,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张飞跃正猫着腰在田里,他抓起一把带着土腥气的泥土,攥紧拳头再缓缓松开,掌心里的土团呈浅褐色,像块揉透的陶泥,不粘手也不松散。掰开土团,断面渗出些许水光,“看这‘水线’,土层0—20厘米处湿度应该在80%以上,水分充足,正是灌浆期需要的‘润而不涝’。”

俩人又来到另一处麦田,张飞跃眉头一蹙。“老王,你这片地有点缺墒了,土能掿成团,但是一松手有点碎。浇地时候可不敢大水漫灌啊,也得避开大风天气,避免发生倒伏。”张飞跃叮嘱王松涛“近期得再补补墒”。

青褪黄显,粒重日增。“亩穗数、穗粒数已经确定,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要提高小麦的粒重。近期的干热风会让灌浆受阻,及时浇水,才能确保小麦灌浆必要的水分和营养。”张飞跃介绍,偃师区组织了80多名农技专业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一喷三防”,田间灌溉。

河南洛阳偃师区北窑村的麦田里,喷灌设备喷射出道道水帘。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自3月中旬至今,一场持续的旱情正在“烤问”中原大地。5月12日,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消息,至4月19日,全省40%的县(市)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4月20日以来的3次降雨部分缓解了南部干旱情况,但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地处豫西的洛阳、三门峡等地是河南省主要的旱作区,也是受此次旱情影响较大的区域。河南省每年小麦播种面积8500万亩,其中有1000多万亩中低产田,主要就分布在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地的丘陵区。

偃师区南北高中间低,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1.4万亩,其中7.4万亩为灌溉条件相对薄弱的坡旱地。当地干部介绍,全区小麦预计在5月底开镰,灌溉面积现已超30万亩,整体形势乐观。但尚有3000亩左右的麦田属于重度干旱,主要分布在丘陵中上部区域。因缺乏水源,这些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早衰,收割时间可能会提前。

在山化镇等丘陵地带,一辆辆洒水车、消防车组成“移动灌溉队”,将水送到坡岭。这些常年“望天收”的小麦,陆续喝上解渴水。为做到应浇尽浇,当地投入各类输水车辆150余台、抽水泵212台,并为各镇、街道配备输水软管92千米。

河南洛阳偃师区北窑村的麦田里,喷灌设备喷射出道道水帘。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为让更多麦子喝上“解渴水”,确保“应浇尽浇”,河南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加大引水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远送多浇,扩大灌区浇灌面积;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组织各类排灌机械,努力增加抗旱浇水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浇水。组织党员干部成立抗旱服务队,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帮助困难群众抗旱浇灌,努力做到能浇尽浇。截至5月中旬,河南抗旱浇灌面积超1.1亿亩次。

今年,河南小麦产量会有怎样的表现?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从我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凡是(补)浇过1遍以上的这个麦田,就是小麦生长基本正常,与常年基本持平。(补)浇2(遍)到3(遍)水的这个麦田,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加上晴天多、光照好,长势要好于常年;没有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长势明显偏差,可能对今年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或许丰收会有差异,但每一滴汗水浸润的晨昏,每一次弯腰侍弄的坚守,都在中原大地上,刻下了农耕文明最朴素的注脚:耕耘本身,即是希望。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