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国家在使用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2:26 2

摘要:“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简称DST),也叫“夏时制”,是一种人为调整时间的制度。其核心做法是在夏季到来前,把钟表统一拨快一小时,让人们早起早睡,充分利用夏季清晨的自然光,从而减少照明用电,达到节能目的。

一、什么是“夏令时”?

“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简称DST),也叫“夏时制”,是一种人为调整时间的制度。其核心做法是在夏季到来前,把钟表统一拨快一小时,让人们早起早睡,充分利用夏季清晨的自然光,从而减少照明用电,达到节能目的。

这个制度最早由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设想,1916年德国在一战期间率先实施,随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纷纷效仿。它的初衷很简单:把阳光从早上“借”到晚上,少开灯,省能源。

---

二、1986年,中国为何突然“改时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业扩张、城市夜生活初兴,夏季“拉闸限电”成了家常便饭。1985年,全国缺电高达300亿度,工厂“停三开四”并不罕见。

1986年4月,国务院采纳了交通部公路所窦星元等人的建议,决定在全国实行夏令时。根据通知:

> 每年4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2时,将时间拨快1小时;9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2时,再拨回。

官方测算,全国10亿人若每天省1度电,一个夏天可节电1530亿度,相当于当时全国发电量的1/6。

于是,1986年5月4日凌晨2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提示:

> “现在时间是凌晨2点整,请大家将钟表拨至3点。”

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纬度最低、人口最多的夏令时实验场。

---

三、六年实验,为何草草收场?

1. 节电效果“雷声大,雨点小”

电力部门事后复盘:六年累计节电约45亿度,平均每年7.5亿度,仅为预期的0.5%,相当于北京居民半个月的用电量。随着居民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普及,省下的照明电又被制冷电吃回去,账面上几乎打平。

2. “一刀切”打乱生物钟

中国横跨五个时区,却统一使用东经120°的北京时间。夏令时再拨快一小时,东北凌晨3点天亮,乌鲁木齐上午10点太阳才升起。西部民众被迫“摸黑上班”,学生天没亮就出门,交通事故、工伤纠纷激增。

3. 铁路、民航、广播“天天加班”

全国列车时刻表每年要换两次,上万对客货列车需重新排图;民航飞行员要换算“北京夏令时/世界协调时”两套时间,调度成本陡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不得不提前录制,广告时段计价也要跟着调。

4. 社会节奏“水土不服”

南方夏季湿热,晚上20点地面仍发烫,人们本就晚睡。夏令时让“20点”变成“21点”,工人下班热浪未退,洗澡、纳凉、看球赛的时间被整体压缩,群众抱怨“省了几度电,丢了一宿觉”。

1991年冬天,国务院内部评估组给出一句流传甚广的评语:

> “节电不明显,添乱很突出。”

1992年4月5日起,夏令时在中国正式停止,钟表再也不用“春天拨快、秋天拨慢”。

---

四、今天,还有谁在“拨表”?

全球目前仍有约70个国家实行夏令时,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

地区 实行情况

欧盟 3月最后一个周日→10月最后一个周日,全员强制

美国/加拿大 3月第二个周日→11月第一个周日,各州可自选(夏威夷、亚利桑那豁免)

俄罗斯 曾实行至2014年,普京签署法案永久取消,理由是“每年换时引发民众抑郁”

澳大利亚 仅东南部四州使用,北部热带地区拒绝参与

日本/印度 从未实行,认为“纬度低、效果差”

2022年,欧盟委员会曾发起民意调查,84%网民支持废除夏令时,但因成员国无法统一“到底保留夏令时还是标准时”,法案被无限期搁置。

---

五、结语:时间不是拧一下发条就能省能源的

中国的六年夏令时实验,留下一条被反复验证的政策教训:

> 技术参数好看,不等于社会成本可行。

当“省电”遭遇“生物节律”“地域差异”“行业成本”,简单的拨快一小时,就像把圆桩钉进方孔——看上去只动了一格,实则撬动了整个社会的齿轮。

今天,我们不再拨表,却用分时电价、LED照明、光伏屋顶、智能空调实现更精细的节能。时间还是24小时,只是人类学会了用技术,而不是用闹钟,去追赶阳光。

---

来源:开心最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