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失窃背后,别忘了:流落法国的十大中国国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2:23 2

摘要:4名蒙面贼以“大盗至简”的简单粗暴手法以角磨机劈开展柜,仅花7分钟就卷走拿破仑三世皇后的钻石王冠等9件珍宝——这已是这座自称具有“全球顶级安防的博物馆”第5次发生重大失窃案。

2025年10月19日,世界文物界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法国卢浮宫又双叒叕被盗了!

4名蒙面贼以“大盗至简”的简单粗暴手法以角磨机劈开展柜,仅花7分钟就卷走拿破仑三世皇后的钻石王冠等9件珍宝——这已是这座自称具有“全球顶级安防的博物馆”第5次发生重大失窃案。

自巴黎奥运会升错国旗后,再一次被法国人的自由感和松弛感惊呆了!

当各国网友为法国王室珍宝痛惜时,我只想说:还我圆明园!法国博物馆连自家王冠都守不住,凭什么保管上百万件从中国掠夺的文物?

每次看他国博物馆展出,最痛心的就是看到那些本该属于我们的珍宝,却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海外国宝相关阅读:

央妈喊你去看的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

东渡西望 |大英博物馆里的十大中国国宝

东渡西望 | 流失海外的中国十大国宝

❤️盘点文物前,先来了解一段历史。

艺术珍宝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它牵扯着历史、信仰、战争和主权变革。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初衷就是作为军事堡垒并存放法国军队劫掠的宝物,14世纪时,查理五世将其改造为皇家宫殿,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改建为公共博物馆。

经数百年发展,因法国多位帝王热衷收藏艺术品,至拿破仑时期汇聚了全欧洲顶尖艺术品;内设东方艺术馆,收藏了包括古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曾为法国殖民地或被入侵国家的大批珍宝,如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

37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竟然连个玻璃罩子都不给人装,亏得玄武岩质地坚硬,生命力顽强

法国各博物馆与图书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数量约达260万件。

其中,卢浮宫博物馆、吉美博物馆所羁留的中国文物达2万件以上,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文物则多达1万多件,枫丹白露宫也收藏有3万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主要来自两个关键历史时期的劫掠。

1️⃣◦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并劫掠圆明园。圆明园珍宝运抵法国时,法国欧仁妮皇后观看了开箱过程,并从中挑选了她想要的东西。枫丹白露宫一楼最深处,藏着拿破仑三世皇后欧仁妮的藏宝室。最里间是中国馆,上百件从圆明园抢来的文物,密密麻麻地堆满了柜子。

没错,法国欧仁妮皇后,正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本次卢浮宫被盗的珍珠皇冠的主人。

小伙伴们,还替他们遗失的珠宝心疼么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法军虽兵力有限,却以贪婪与老练的手法参与劫掠。他们侵入皇宫、颐和园、亲王府劫掠(宫室被掏空,连窗雕画板都遭拆),并对民间进行地毯式劫掠。此次浩劫导致大批中国国宝外流,法国所得文物数量最多。

卢浮宫正是凭借法国多次对外掠夺积累的丰富藏品,奠定了其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地位。

历史讲完,严肃切入正题:

流落法国的十大中国国宝

1. 商 虎食人卣(yǒu):

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其主体为蹲踞猛虎衔抱一人,造型诡谲神秘,采用“三层花”装饰,地纹为云雷纹,主纹猛虎和人像细节精湛,通过合范铸造而成,工艺登峰造极。关于其造型意向,学界有多种解释,如虎食人象征着人与神性的虎的合一,人为巫师;虎拥人寓意着古代人民对神祗的崇拜和被保护的渴望。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清政府文物保护和管理意识薄弱,许多珍贵文物被外国列强和商人掠夺、盗运出国,1920年,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在拍卖会上购得该文物,此后它便成为了赛努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地球上一共存世两只,日本还藏着一只。

2. 商 青铜象尊:

存世商周青铜器中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象尊体形庞大,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象鼻中空可作出水口,象背有椭圆形开口及盖,盖上铸有小象为盖钮。

太平有象,乃吉祥和平的象征。

细观可见象腹外两侧与头部饰有牛角兽面纹,主纹周围饰云雷纹,兽面纹的上方,各辅助饰有一枚玄鸟纹。在象耳、鼻、足等部位装饰鳞纹,腿部装饰变形夔龙纹。这些纹样均是商民族寻求“神人以和”这种天人合和精神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以及玉雕装饰艺术。

出土于湖南长沙,1903年法国收藏家卡蒙多伯爵将其收入手中,同年捐赠给国家,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但它曾是卢浮宫的重要藏品之一。

3、新石器时代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材质是天然绿色的硬玉。玉猪龙结合了猪和龙的形象,通常呈猪首龙身,外形像是卷曲而睡的神兽,整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土沁。

1万年前到5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然后才进入青铜时代,在5000年前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要靠手工反复打磨抛光。在红山文化中,玉猪龙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文物贩子贩卖流出中国,成为法国收藏家吉斯莱的藏品,他于1933年捐献给卢浮宫,后又转至吉美博物馆收藏。

4、唐 敦煌遗书《宝塔心经》:

抄写于唐朝的《宝塔心经》,存世原迹仅有四件,均流失海外,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

该心经打破传统经文形制,将260字《心经》幻化成庄严佛塔,整体结构以佛塔的形式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体包括塔身、塔顶、塔门三个部分,塔门绘有观世音菩萨像。经文以朱红色虚线相连、绕塔三匝,其间频繁转向,但整部塔形心经始终字字相连,没有一处中断。阅读时,从菩萨观世音左足下角的“观”字开始,沿虚线依次读之,最后心经结尾“婆诃”收在观世音菩萨的右足下角。

清朝末年1906年,法国汉学大师伯希和以“学术考察”为名去敦煌的探险,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翻检了藏经洞内绝大多数经卷,最后掠夺带回3000余卷,均为学术价值极高的绝品,这件是敦煌遗书中的“宝中之宝”,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5、辽 三彩罗汉像:

现世仅存10尊辽三彩陶塑罗汉,全数流失海外。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高度评价辽三彩罗汉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1912年,河北易县的八佛洼山洞中的辽三彩罗汉像被德国文物贩子帕金斯基发现,他先后几次将罗汉像偷偷倒卖到世界各地,有些罗汉像在这个过程中被毁。

此罗汉像出镜率很高,具有极高的写实主义特征,脸部肌肉、表情、手部以及皮肤处理细腻,仿佛真人一般,袈裟纹理自然飘逸。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6、北宋 耀州窑剔花牡丹纹双凤首流壶:

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品,耀州窑青瓷典范,以剔花工艺凸显牡丹纹与双凤纹,纹饰层次分明,以壶嘴为凤头,壶腹围牡丹纹,将“凤穿牡丹”的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剔刻的工艺难度极高,是北宋陶瓷手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实物见证,反映当时制瓷技艺与审美风尚。

民国时期被不法古玩商人贩卖出境,辗转流落海外,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7、清 乾隆大阅甲胄:

乾隆帝阅兵专属甲胄(zhòu),甲胄意思是铠甲和头盔,清朝自皇太极始有大阅制度,入关后定为三年一次。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检阅八旗军之火器营、鸟枪营、侍卫军等。该甲胄由63条龙纹及黄缎材质锻造,集多种绣法、镀金梵文、嵌珍珠等复杂工艺于一体,是清代宫廷织绣、金属镶嵌技术的巅峰之作,反映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法国军事博物馆。虽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这个顶级国宝文物现藏于巴黎荣军院,甚至都没有一个介绍的牌子。中国政府曾出价15亿元人民币索回,但未果。

岁月逝去良久

似低头的甲胄

若魂兮归来

惊觉这不是你的紫禁城

8、清 圆明园鎏金佛塔:

乾隆皇帝的御用之物,高约2米,为青铜鎏金材质,通体各层镶嵌绿宝石,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日、月镶嵌巨大绿宝石,代表佛教理想天界;中间半圆体有佛龛,内塑形态自然、铸造精湛的释迦牟尼像;下部四方体由雄狮托起塔体,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是清代皇家藏传佛教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拿破仑三世皇后欧仁妮的藏宝室。

9. 清《圆明园四十景图》:

这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历经11年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该图画面写实,诗书画完美统一,是我国最长的绢制彩色工笔画。

圆明园从雍正时期开始,在137年时间里一直被清朝皇帝作为园居理政的场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和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此图是圆明园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为后人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布局、园林景观等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1860年,圆明园遭劫时,这套彩绘本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10、金 木雕水月观音

该造像高111厘米,体量硕大。观音像以男性形象示人,薄纱与璎珞覆盖之下可见其挺拔健硕的躯干。宝相庄严,表情生动,如在悲悯众生,一眼万年。这尊木雕水月观音是金代木雕艺术的卓越代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清末民初时期,海外藏家和博物馆对中国宋辽金时期的木雕造像非常追捧(这一时期的佛像木雕存世量稀少且品相珍贵,突破了唐代的雄浑庄严,注重写实与神韵,被视为中国木雕艺术的黄金时代),导致大量木雕精品流失到国外,1932年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在巴黎拍卖,创造造像中最高价,从此销声匿迹。

时隔91年,2023年6月,此尊水月观音又在巴黎邦瀚斯拍卖会上以2000万成交,具体去向,亦无公开报道。

除了陈列在异国展厅的文物,还有很多类似水月观音的国宝文物在拍卖场上几经转手,其颠沛的境遇更令人心痛不已!

结语:

历史无界,文明有根。

我们乐见卢浮宫尽快追回被盗文物。

更盼望着,那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物 能循着文明的脉络,早日踏上归途。

愿每一份对文化的珍视,

都能化作让文物“回家”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心愿,

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