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薄雾如纱,轻笼着麻山镇横岗村。百人志愿服务队微信群里,一条消息突然“跳”了出来:“@所有人,上午9点进行‘网上赶集’直播,来50个志愿者,负责停车引导、订单打包、游客咨询,报名请接龙!”发消息的骨干志愿者文波还没来得及补充集合地点,屏幕已被迅速点亮。
清晨六点,薄雾如纱,轻笼着麻山镇横岗村。百人志愿服务队微信群里,一条消息突然“跳”了出来:“@所有人,上午9点进行‘网上赶集’直播,来50个志愿者,负责停车引导、订单打包、游客咨询,报名请接龙!”发消息的骨干志愿者文波还没来得及补充集合地点,屏幕已被迅速点亮。“我报名!”“算我一个!”——接龙名单飞速延长:2分钟,20人;4分钟,45人……名额瞬间报满。
七点整,村电商基地前的广场已被一片跃动的“中国红”点燃,50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精神抖擞,正围着文波听取分工。从停车引导到订单打包,每一项任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支由老党员、热心村民、返乡青年、大学生组成的百人志愿服务队,被村民亲切称为“随叫随到的贴心人”。他们用一次次这样的“秒响应”,撑起了横岗村乡村振兴的“直播底气”。
让基础型志愿者成为
扎根乡土的“毛细血管”
“欢迎来咱村!直播间在东边大棚,扫码关注就能领5元优惠券,渴了先拿瓶水!”直播开始前一小时,九旬老党员赖美兰已稳稳站在入口处,见人就递上矿泉水,眼角的笑纹里漾着亲切的暖意。
作为百人志愿服务队里最年长的志愿者,这位土生土长的老人是村里的“活地图”。哪条小路能抄近道去直播间,哪家农户的葡萄最新鲜,她张口就来;遇上游客想带点现摘的农产品,她顺手就拨通农户电话帮忙对接,那份邻里间的熟络与贴心,外人学不来。
今年“小飞哥进村”干塘捞鱼直播,她从早上八点守到傍晚五点,红马甲被汗水浸得贴在后背。她和搭伴的李婶互相打气:“你歇会儿,我替你站着,游客来了不能没人应。”她们一个递水指路,一个帮忙照看行李,遇上不清楚的流程,就默契地喊来志愿者骨干补台,从没出过半分差错。
“我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但发水、指路还能行。看着村里直播卖货火起来,比啥都高兴。”赖美兰的话,道出了在百人志愿服务队里占比超七成的基础型志愿者们最朴实的心声。他们是这支队伍的“毛细血管”,凭着人熟、地熟、心也熟的优势,把停车引导、咨询解答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做得细致又暖心。正是这份邻里间的默契与踏实,让每一次“网上赶集”都透着热腾腾的烟火气。
让骨干型志愿者成为
统筹全局的“中流砥柱”
“一组守入口,帮游客扫码、调手机;二组去后勤,打包盒按大小摆好,等会儿方便装货!”文波攥着写得密密麻麻的任务单,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布置分工,身边围着几位同样的志愿者骨干。作为百人志愿服务队“电商互助队”的牵头人,他清楚:一场“网上赶集”要顺畅,光靠一个人不行,得靠这群“活跃分子”一起搭台子。
去年年货节前,为防现场混乱,几位骨干聚在村委会熬夜画布局。“直播区得靠近果园,现摘现卖看得见”“打包区要挨着物流车,少绕路才高效”“每个区域都得插上醒目牌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三版草图过后,功能区划分得清清楚楚。他们还把基础志愿者分组,每队配一名骨干当小队长——熟路的李叔管停车,细心的王婶管咨询,责任到人,秩序井然。
直播当天,有老人找不到卫生间,文波骑车送老人往返后,立刻与小队长商量:“路口得补几块指引牌,老人孩子容易绕晕。”不到半小时,手写指示牌就已立稳在路口。如今每场活动结束,文波都带着骨干们一起复盘:“进村入口堵,下次加人”“胶带不够,下次备足”。就连停车动线也是他们优化出来的——临时车位改到村口,专人引导分流,从此再没堵过车。
“以前办活动,村干部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有了这群志愿者骨干,上接任务、下分工作、中间还能补漏,踏实!”村支书看着井井有条的现场,感慨道。这群骨干志愿者,正如承上启下的“黏合剂”,连需求、带行动、靠配合,把“随叫随到的贴心人”,一步步变成“有条不紊的放心人”。
让技能型志愿者成为
破解难题的“特种尖兵”
直播间里,24岁的选调生杨筱轩正猫腰蹲在田埂上,帮村民张建国调整手机支架角度,旁边两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一手举着补光灯、一手拿着便携麦克风,轻声提醒“镜头再近点,拍清楚葡萄上的露珠”——这群扎在田间的“技能兵”,正用专业解码“网上赶集”的流量密码。
村里刚举行“网上赶集”时,村民没有直播经验,对着镜头干瞪眼,只会重复“我家葡萄甜”,单场销售额卡在3000元难以突破。杨筱轩立刻约着3名返乡大学生,一起熬夜赶制《农产品直播话术手册》:有人梳理“场景化描述技巧”,有人搜集村民常卖的农产品特点,把“甜”细化成“咬一口爆汁”“带蜂蜜香”;练“现摘现吃”直播时,有人负责现场拍摄,帮村民抠话术细节,分工明确又默契。有次直播突然断网,杨筱轩立刻开自己的热点连设备,队友则迅速切换到“果园逛播”模式,一边带观众看果树长势、一边答疑,没让一个观众走掉。
在这群“特种兵”的协作下,全村葡萄直播单场销售额涨到2.8万元,村里还冒出12名“本土网红”。“以前怕直播出岔子,现在‘红马甲’里有懂行的年轻人搭班子,我们只管把产品讲实在,踏实!”张建国的话,道尽了技能型志愿者的价值——他们剪得了视频、破得了冷场、接得住突发状况,把专业根苗稳稳扎进了乡村振兴的土壤里。
让志愿服务成为
“柔性治理”的温暖底色
这支百人志愿服务队的价值,早跳出了“网上赶集的后勤保障圈,悄悄成了基层柔性治理的“活样本”。2025年6月,隔壁村的抓鱼活动闹了小矛盾——两户村民为“谁先捞到的鱼该归谁”争得面红耳赤,手里的捞网都快举起来了,村干部劝了半天,碍于乡里乡亲的人情,始终没说开。没办法,他们试着给横岗村百人志愿服务队打了个求助电话。
没半小时,6名志愿者就赶了过去。带头的陈洪亮没急着插话,先蹲在田埂上听双方倒“委屈”,等两人情绪缓下来,才掏出手机里存的“调解小要点”,用外村人的中立语气劝:“咱搞活动是为了乐呵,真闹僵了,下次谁还愿意一起玩?不如按捞鱼的先后顺序分,后面再划个‘集体捞鱼区’,大家都有份,多好。”旁边的志愿者还帮着数鱼、分网,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圆场,没一会儿,两户村民就握了手,还笑着说“多亏你们来,不然咱俩还得僵着”。
这场调解后,周边村镇都学着找横岗村志愿队搭手——外村志愿者没本地人情牵绊,说话更客观,也更容易让人听进去。如今,这支队伍不光服务了20多场直播、年货节、生态保护活动,还帮着化解5起邻村小纠纷,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00万元。从“网上赶集”的临时帮忙,到跨村调解的柔性补位,每一次“随叫随到”的背后,都藏着“想为大家做点事”的真心,也绘就了基层柔性治理的温暖底色。
晨光渐亮,薄雾散去。广场上跃动的“中国红”,是横岗村最鲜活的血脉——基础型志愿者是温厚的土壤,骨干型志愿者是坚实的根系,技能型志愿者是蓬勃的阳光。百人百心,凝聚成唤醒乡土、温暖乡邻的柔性力量,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枝繁叶茂。
供稿:湘东区委社会工作部、张宇晨
监审:刘庆球、邓章磊、刘水明
来源:湘东发布
